关灯
护眼
字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臣(127)+番外

作者: 黑猫糖 阅读记录

说完,特意朝沈渊笑了笑,将“把香饽饽送给沈渊,因此与他交好”的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

众臣:哦哟哟。

原来,二皇子这是想趁机拉拢沈大人啊!

难怪突然提起增俸一事,当真是一箭多雕!

一旁的谢瑾瑜脸色微沉,视线不断在谢承泽和沈渊身上来回游动,似在不悦着什么。

大殿下,一人微微眯起眼,看着这一幕勾起了唇角。

看来,二皇子果然被说动,打算招揽沈渊了。

他很期待太子与二皇子鹬蚌相争。

“既然如此,那便这么办吧。”建帝抬手示意了一下,“陈爱卿,沈爱卿,限你二人半月之内便将新的俸禄名单交于户部,可行?”

“老臣遵命。”

“臣遵命。”

见此,谢承泽不禁立马高呼,拍马屁道,“父皇爱官如子,我等日后必定更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臣也纷纷躬身高呼,喜不自禁,“臣等必将不负陛下隆恩,夙夜匪懈,更添勤勉!”

——

下朝后,似乎生怕建帝逮住他批奏折,谢承泽拍拍屁股,便是飞速地滚出了金銮殿。

建帝:……

你以为朕没法把你逮去御书房,就不能去承欢殿亲自去找你吗!

于是建帝将奏折全扔给了太子,亲自赶去承欢殿守株待兔。

结果等到晌午,也没等到谢承泽,建帝派人去问,得知谢承泽去了监天司。

建帝又赶往监天司,结果赶到监天司时,人早已离去,问去哪儿了,也无人可知。

建帝:……

臭小子,挺能躲!

“也罢,不过是涨些俸禄的事情,如今正值冬季,京中物价正是上涨的时候,像是陈御史这般的老臣,若是不涨些月俸,恐一大家子确实难熬。”建帝摇摇头,无奈道,“全当将之前捐给益州的银两,又还回去了罢。”

赵公公不禁点头,“陛下心善。”

“不过这小子到底在盘算什么呢?难道真的只是为了照顾陈御史这样的老臣?”建帝微微摩挲着下巴,思忖道,“朕总觉得,没这么简单。”

赵公公笑道,“二殿下看似顽劣,但做事从不会毫无目的,或许,陛下很快便知道了。”

事实果然如赵公公所言,很快,建帝便知晓,为何谢承泽突然要给众臣涨月俸了。

这一日,建帝正按部就班地上朝,按部就班地提问谢承泽,按部就班地得到了一声“不道啊,问某某某”。

忽闻大殿之外,一道深沉而悠远的洪钟之声,宛若天际雷霆,穿透重重宫阙,直击金銮宝殿之内。继而一声又一声,每一响皆似重锤击心,令人心神俱震!

殿内众臣,皆是面色一变。

这是——监天司即将下达天谕的警示!

第0100章 非福即祸的天谕,儿臣心碎谢承泽

“天钟一响,非福即祸!”

“上一次天钟响起,还是二十年前二殿下出生那日,足足响了十声,象征吉兆!”

“你们数了吗?刚才一共响了多少声?”

“十一声!足足十一声!此乃祸兆无疑!我建安王朝,这是要将临大祸啊!”

众臣纷纷屈膝跪倒,满面惶恐地匍匐于地,朝着龙椅上的天子悲声哀呼。

建帝的面色冷若寒霜,厉声呵斥道,“朕居于高座尚未惊慌,尔等为官数十年,如此失态成何体统!都给朕站好了!”

威严的天子之声,在巍峨大殿之内回荡着,震得大臣们身躯一抖,纷纷站起来,却依旧苦面难消。

历代监天司或许错判过吉兆,但从未错判过祸兆,每一次的凶兆天谕,必然会致使饿殍遍野、死伤无数,甚至有可能令天下分裂、王朝覆灭!

然龙座上的天子,却好似不以为意,冷嗤道,“朕倒要看看,究竟是什么灾祸,要扰我建安安宁!”

随着时间流逝,监天司提令郭天恒身着紫袍,手持玉笏,终于带着四位监天重臣,踏入了金銮殿。

众臣的视线瞬间落向了郭天恒。

郭天恒的目光先是落向了大殿前方的谢承泽,随即步履凝重地走向御前,躬身行礼,“陛下!臣近日夜观天象,得紫薇垣中寒气逼人,星辰移位,尤以北极星周遭云雾缭绕,隐有风雪将至之兆!臣又观《太乙》、《六壬》诸书,结合历法推算,恐有百年难遇之大雪灾,将降临我朝北部疆域!”

“此灾非同小可,或连绵数旬,覆盖山川、冰封江河,届时必将农耕受阻、道路雪封、饥寒之死不计其数!”

原来是雪灾……

建帝下意识瞥了一眼谢承泽,谢承泽立马低下小脑袋,装作此事与他无关。

建帝内心不禁失笑,随即微微沉吟,问道,“可知具体时日和具体的重灾地域?”

“雪灾恐涉及颇广,难以分辨孰轻孰重、孰早孰迟!”郭天恒摇头叹息,“天谕已下,请陛下早作筹谋,护我建安百姓度过此劫!”

闻言,众臣纷纷交头接耳,面露惊色,“涉及颇广,那岂不是连京城也可能遭遇重大雪灾?”

“北方州府何其之多,县城更是不计其数,若连绵大雪将至,这可如何是好?”

“先是益州水患,又是多地饥荒,现在又是北部雪灾,莫非天要亡我建安王朝……”

“肃静!”见众臣吵吵闹闹,建帝不禁呵斥道,“区区雪灾,何足畏惧!当务之急是商量对策,务必确保百姓能够安然度过此劫!”

这群没用的东西,真是连泽儿的半根头发丝都比不上!

“陛下所言甚是。”李相这时出列,缓缓道,“臣以为应当速遣能臣干吏,分赴各地,先命官员预备充足粮草以防冬季缺粮,另组织工匠抢修受损房屋,以防大雪塌屋致死;同时调拨国库银两,鼓励民间捐赠,提前筹集赈灾物资,如冬衣、被褥、粮食、药材等,以备灾时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