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的小王子[娇夫](499)
留下的只有唯一的那一颗星星, 一颗长久存在的,闪耀的,永远不会坠落的星星——
铖嘉集团。
这是每一个人都公认的事实。在互联网领域,不知何时,好像建立起了一道大过滤器。新兴创业团体无论有再好的创意,再绝妙的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经历这道过滤器的筛选。每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是偃旗息鼓,就是伏地苟延残喘。最好的下场,就被铖嘉收购,成为铖嘉的一部分。
能通过这个过滤器的,几乎没有。
也因此,铖嘉集团成为了国内一枝独秀的互联网巨头,傲视国内,从无敌手。
很多大型公司都有一种恐慌。打擂容易守擂难,当坐到了行业顶尖的位置,就不得不面临众多挑战者的围攻,从顶端跌落也就是一转眼的事。会不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就藏着那个即将取而代之,未来璀璨的新星呢?
也因此,这些大公司总是紧紧盯着市场的动向,一旦有风吹草动,必然紧紧跟上,要么模仿,要么收购,生怕被时代的巨浪甩在身后,成为明日黄花。
虽然努力,却也有些日暮西山的狼狈。
而铖嘉集团从来没有这样的狼狈。因为它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到了极致。
创始人李嘉豪有一句名言:我们永远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世人向来盛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还如此理直气壮地说出来,听众胃口都被吊起来了,想着其中必有一番道理。
道理自然是有的。他说,太多人想做第一,争做第一,可是却忘了,第一犯的错误也很多。我们不争第一。我们只需要脚踏实地,做永远的第二名,为用户做好服务即可。
听起来似乎颇有哲理的一句话。但语言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有些话不能孤立地听,要把它放到现实的情境中看。
而落实到现实中,铖嘉集团对于所谓的“第二个吃螃蟹”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第二”是指,牢牢地盯紧市场,只要看见有人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就贴上去抄,看见亮眼的有潜力的创业公司一冒头就抄,见一个抄一个,绝对不能落下。
抄完就把对方挤死。
为什么要把对方挤死呢?因为如果对方不死,以后成长起来,自己岂不是在这个领域无立锥之地了吗?你看看就是这么迫不得已。
一直把所有的“第一”都给抄死了。他就成屹立不倒的第二了。
他不在乎做第二个。反正第一必须死。
迅速跟进,试错迭代,抢占市场,一家独大。这就是铖嘉集团成功的秘籍。
热带有一种植物,叫做绞杀榕,被它盯上的植物,生命就会进入倒计时。
这种树往往枝繁叶茂,规模达到数百米,独木成林,屹立千年而不倒。
只是这繁茂的枝叶下面,是无数植物的累累尸骨。
这个比喻或许不够恰当。因为绞杀榕很少对健康的植物下手,可铖嘉集团却专薅刚刚冒头茁壮成长的小企业创意,将别人的创意占为己有,有胜之不武之嫌,也因此一直为人诟病。
当然作为一个越来越大的企业,现在铖嘉集团也越来越关注口碑和品牌形象了。什么抄袭大王啊没有,那都是过去的事!误会都是误会,天下产品一大抄互联网人谁没抄过几次啊?何况那不叫抄袭叫“借鉴”,如果你觉得我借鉴不对,你去告我嘛,告又告不赢,告赢了也没用……哎别生气啊,现在互联网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了,现在是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也是正规的大企业,作为行业领跑者始终不忘担当和使命,整合各个平台,给广大创业者提供资源,鼓励创新,每一个创新成果都有铖嘉集团把把关,有潜力的就出资收购了。不接受收购?那很遗憾,项目是好项目,只是创始人不行,这样的好项目,难道不应该把优秀的部分“借鉴”过来,让用户更好地享用吗?这难道不是在为用户考虑吗?
铖嘉集团就用这个逻辑,任千人所指仍屹立不倒,一步一步登顶国内互联网企业头把交椅,在各个互联网领域所向披靡无敌手。创意上永远的第二,收益上永远的首富。
那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改进用户体验考虑,想必发展这么多年,用户体验,也有很大改进吧。
诶,说到这个,这就涉及到一点小小的企业文化了。
举个例子,铖嘉集团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喜欢给用户特权。只要用户有钱就有特权。特权体现在哪里?当然是vip了。铖嘉集团的vip可谓是非常之多,vip后有svip,svip后有ssvip,还有sssvip,ssssvip……
五花八门。
只要你拿出足够的钱,总有办法让你高人一等。
创始人李嘉豪以社交软件发家,曾在那款软件搞出了整整7个层级的vip,7个啊!v上有v,都能盖起一座居民楼了!可谓是叹为观止。
当然他这个小小的爱好被产品经理劝住,没有盖出摩天大v,后来也没有延续到其它产品领域,仅仅是在整个互联网普及了二层的svip而已,可谓是互联网的一大幸事,不然互联网v价那么高,大家估计都上不起网得齐齐退网了。
总之用户体验大抵体现在这种地方。也因此,互联网现在变得花花绿绿却又呈现出某种万变不离其宗的稳定性。毕竟万变不离李家。只要玩互联网,就绕不开铖嘉集团。互联网从业者也齐齐躺平,你抄我我抄你,用户不买账收益下跌就多搞几个vip。反正下场不是被抄袭就是被收购。不如躺平把自己收拾齐整等待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