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我成了宝玉的哥哥(227)
虽说年纪大了,这些年对于底下这些个小辈儿,贾母是更加疼爱了几分的,但事关孙子前程的事,贾母轻易是不会插手的。
如今荣国府上分了家,贾母心里清楚老二媳妇是怨恨上了她的,二儿子贾政身上也没有爵位给底下的儿子继承,再加上贾政官做的糊涂,根本就不得圣宠,就更不要说有什么官场上的人脉交情来给底下两个儿子铺路的了。
而大房的贾赦和邢夫人两夫妻更是巴不得二房一家子赶紧从荣国府上搬出去,好给他们腾地方!
他们两口子连对自己房里的孩子贾琏,迎春,琮哥儿他们都是有些冷漠不上心的,将来更不要说能帮衬二房几个堂侄的事了。
想起大房夫妻,贾母叹了口气,邢夫人将管家权从王熙凤手中要走的事,她怎么能不知道?
可她如今管不了,也不能管!
贾赦心中恼她,埋怨她这个当太太的,分家前贾母没办法,分家之后贾母更是管不住。
有时贾母忍不住想,要让她怎么当好这个母亲?
年轻时国公爷为了将来考虑,将长子贾赦送到先太子身边当伴读,可不曾想太子一朝落败,国公爷也因此受了牵连,遭了圣上厌恶。
若不是最后国公爷以命相救,为当时的圣上挡了一刀,才换来圣上一丝垂怜,保下了全家老小的性命,恐怕他们一家都要跟着废太子赴了黄泉。
想到此,贾母心下有了些许埋怨,虽是保下了全家老小的性命,但丈夫贾代善也因此受了重伤,没过两年便去了,若说不怨,贾母也是做不到的。
长子贾赦总说她这个当母亲的偏心小儿子,可为何他从不设身处地去考虑她这个当妻子,当母亲的心呢?
他嫌邢氏门户低,小门小户出身配不上他一等将军的身份,可从前她与国公爷不是为他聘了高门大户出身的张氏为妻吗?
张氏温良贤淑,出身相貌品行都是一等一的好,可贾赦这个儿子做了什么?抛下身怀有孕的妻子跑到太子府上,最终犯下这谋逆的大罪,害的怀胎不满七月的妻子还要为他到处奔波,跑到娘家请岳丈给他求请。
想到当初张氏早产生下的那个孩子,贾母也不禁心中一疼,长子长孙,国公爷当时连名字都取好了,若是还活着,如今想必也早已成婚了。
忆起过往,贾母心中酸楚,既恨长子贾赦胆大包天,又忍不住埋怨丈夫贾代善去的早,给她留下这么一桩烂摊子,自己一个人倒是走的潇洒。
如今贾母看着眼前的孙子宝玉,满眼虽是止不住的心疼,但口上却并末说出心疼孙子,不让其再去国子监读书的话。
书还是要读的,将来她若是不在了,宝玉若能有个功名在身,还不至于受人欺辱了去。
贾母太过了解这个孙子的性格,知他贪玩不上进,不爱功名爱享乐。
若是从前的国公府,贾母自是不求着这个孙子能上进些,去考那些个寒门出身的人家为了做官,才不得不去考的功名身。
只是如今他们这府上是不比从前了,也再没那个皇宠和圣恩去求个恩典给这个孙子一个官做。
考虑着将来,贾母也不得不,慎重思量了一番。
想着从前贾元春选秀的事,想到大孙女元春若能通过选秀入了宫,当了哪位皇子的侧妃,兴许还能有些转机,但想起贾珠与贾琰两个孙子的话,贾母又转而略过了这个想法。
既然他们都不愿姐妹受这个苦,为他们的前途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贾母自也是不愿强逼着孙女做这个恶人的。
罢了!荣华易逝,彩云易散,命数如此,她又何必强求呢。
此时,贾母心中反倒通透了不少。
很多事,作为府上的中心人物,她其实是做过努力的。
外人只能看到荣国府纵情享乐,奢侈荒唐,没有半分政治敏锐,危机意识。
但其实做为中心领导人,为了维系贾家的门庭,贾家老一辈已经做出了不少布置。
贾家上一辈每一步棋走的都是对的,无论是贾敬科举当官,还是送贾赦到太子身边当伴读,亦或是与新科探花郎林如海结亲,武将之家转文科,跟贵族结亲对方还是头三甲进士,在官场上,贾府其实已经努力的让自己由武变文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无论多少筹谋与布局,该来的总会到来。
贾代善死了,贾敬出家当了道士,宁荣两府遭了圣上厌恶,再无一人能够鼎立门户,出来主持大局的。
这之后的贾珠同样娶了国子监祭酒文官的女儿,顺利的入朝为官不假,但他为官尚浅,独木难支,别说是撑起荣宁两府了,如今二房分了家,他将来能够接替贾政,撑住二房的门户也算是不错。
而剩下的贾琰,贾宝玉,贾琮等子孙后代,尚且年少,目前还未能入朝为官,连权力的尾巴都还没摸到。
至于贾琰这个孙子身上的那个空头爵位,既不能世袭,也无半分实权,只是听上去唬人,贾母想着心中不由地有些复杂。
她弄不懂皇上是怎么想的,封了个空头爵给她们家,却没给半分实权,也不知将来是好是坏。
想到将来,贾母抬头看着两个孙子,见孙子贾琰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自己。
看着这个孙子。
贾母不禁开口问道:“琰哥儿可有什么想吃的,一并说出来,祖母都让厨房做上。”
见贾母问自己想吃什么,贾琰想了想,还是随着贾宝玉一样,点了两样道:“在国子监的时候一直想念府上做的豆腐皮包子和火腿鲜笋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