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直播李世民穿成扶苏(148)+番外

作者: 煎盐叠雪 阅读记录

“我帮你再补充一下嘛。”李世民莞尔。

“陛下既有成算,又有何可担忧的呢?”

“自我即位以来,已有两个月了,快马加鞭的话,消息早该传到百越三郡了,但我却还没有收到回信。——这不太寻常。”李世民微微蹙眉。

“你觉得百越出事了?”扶苏敏锐地问。

“不排除有这个可能。”李世民道。

“那陛下希望臣做什么?”韩信随即问。

“先等等,我先给你交个底,百越若是有不好的变动,我可能会派你去处理,路途遥远,凶险万分……”

“臣愿意。”韩信斩钉截铁。

“……我还没有说完。”李世民瞅着他。

“魏大人给了臣一口饭吃,让臣有机会去参加武举;陛下给了臣获胜的希望,送马赠弓,让臣以草芥之身位于大秦朝堂,点臣为武状元,甚至让臣居于宫廷养伤……如此桩桩件件,臣谨记于心,愿为陛下马前卒,誓死效忠。”韩信坚定道。

【简直像拿了卫青的剧本。】

【大司马大将军:抢我台词是不是?你是这人设吗?】

【ssr到手!】

【这甚至不能叫抽卡,这叫送上门。】

【开科举的好处就在这里,人才蜂拥而至,嗷嗷待哺。】

“好!”李世民和颜悦色,“那就这么说定了!太子开府之后会设立属官,宫里也会开文学馆让公子公主们去读书,请博览群书的文士们开课讲义,我给你一道诏令,可在东宫为官,文学馆行走。”

韩信不由自主地瞪大眼睛,震惊道:“陛下的意思是,臣马上就能当官了?”

“当然。不然我开这个科举干什么?”李世民展眉而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这次文举,吸引了很多百家的学者,尤其是儒家和墨家,天天在咸阳城里酒馆食肆等地辩论,干脆我给他们腾个地,让他们在学生面前辩好了。”

“那……那太子殿下去吗?”韩信问。

“先生觉得学生该去吗?”扶苏诚恳道。

【路走宽了,扶苏,这一声“先生”叫出去,韩信半条命都给你了。】

【他才21岁啊,当朝皇帝亲自礼贤下士,太子拜他做老师,这谁顶得住?给我我也顶不住啊!】

【陛下甚至亲手给他剥橘子!】

【文学馆都开了,不如顺手再开个太学吧,反正现在咸阳热闹得很。】

【说到热闹,我前几天忙着考驾照没来看,文举谁是状元?】

第50章 嬴政大为震撼

【除了子房还能有谁?】

【这你就猜错了,子房被点成探花了。】

【啊?为什么?就因为他长得好看?】

【不,因为状元是孔鲋,榜眼是叔孙通,这就全是儒家的,就子房不是。我感觉他俩名次在前面,政治因素比较多,尤其孔鲋,是孔子的后人。】

【这两个啥时候冒出来的?】

【叔孙通一直在啊,他历史上还跟过胡亥呢,多亏及时跑路,不然就要死了,整个一墙头草。】

韩信急忙谦让:“殿下太客气了,臣担当不起……”

“所以先生觉得我应该去参加文学馆吗?”扶苏只是带着笑意问。

“……”韩信偷偷觑着李世民的神色,见他毫无异色,甚至仿佛很乐意的样子,也就放下心来,小心翼翼道,“臣以为,是当去的。”

“为什么?”扶苏问。

“臣这几日虽在宫中养伤,却也听说为了这次文举,很多饱学之士都赶赴了咸阳城。自从当年始皇焚书,除了法家外,百家似乎都销声匿迹,连墨家都分裂出去,离开了不少人。这还是大秦统一以来,前所未有之盛况。这种时候,身为太子的你,怎么不参与进去呢?”韩信分析给他听。

“先生此言有理,多谢先生指点。”扶苏信服地点点头,竟然微微躬身作揖,作学生礼。

韩信涨红了脸,不知如何是好。“不、不敢当……”

“习惯就好。”李世民给扶苏也塞了个橘子,兴致勃勃道,“太子虽然年幼,却心思仁善;韩信你初出茅庐,正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互为助力。把他交给你,我很放心;把你交给他,我也很放心。”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君。这辈子真幸运啊韩信。】

韩信不由动容,感念道:“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李世民把扶苏交给韩信带,顺手写了诏书,封韩信为太子少师,文学馆博士,和叔孙通的官职差不多。

文学馆,是为了这帮汇集在咸阳的百家文士建造的,而弹幕提到的太学,他也会建的,只是需要时间。

参加文举的人出乎意料的多,孔鲋和叔孙通都带着不少儒生,据邓陵说,甚至有阴阳家、农家等等都悄咪咪来了。

李世民都觉得很稀奇,这些人平常跟不存在似的,一开个科举,全冒泡了。

文举殿试那天,他见张良用的是左手,故作不经意地走过他身边,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用了治愈术。

张良自然不会被这动静惊动,不动声色地写完了一句话,才换了只手继续写。

这人真有意思,无论心里多少弯弯绕绕,表面上都若无其事。

李世民也没有想到,张良才得了第三。倒不是他故意压张良名次,只是殿试的题目是“论礼”,对儒家的诸位来说,有天然的优势。

而正巧,这次考试来了太多儒家的。

这时候的儒家和李世民了解的儒家,还不太一样,他本来以为需要改动很多,谁知道儒家内部就已经分化出不同理念了。

孔鲋主张孔子的“有教无类”“为政以德”,在章台宫侃侃而谈,有其祖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