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直播李世民穿成扶苏(21)+番外
冯劫冷哼一声,瞪了魏征几眼,不忿地扭过头去。
“那么停止修建骊山墓的事,还有异议吗?”李世民环顾一周。
李斯不好出头,只看向子婴。
子婴到底有所顾忌,便道:“那墓还没有收尾呢……”
“已经修了三十几年了,该有的都有了,等丧礼结束,就让那些修陵的百姓回家去吧,留一点死囚守墓就是了。”李世民说到这里,又道,“关于死囚,大秦的死囚也太多了,哪来那么多死囚?等我继位之后,正好大赦天下,能赦的都赦了。”
“那这不是到处都是死囚了吗?恐怕生乱啊!”
“公子此言大善!”
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碰撞在一起,譬如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马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唇枪舌剑。
【冯劫vs魏征,第二局开始!】
【就大秦这律法,啥也没干能被连坐成死囚,照这样算九成都是无辜的。】
【不想服劳役逃跑的还有一堆呢。】
【魏征打出了仁政这张牌,效果显著,冯劫红温了。】
【冯劫丢出商鞅变法,正中魏征下怀。】
魏征道:“冯大夫的意思是,因是商君之法,所以便不可变吗?”
“自然,我秦国因此而强盛。”
“哦,那商君当年为何要提出变法呢?”魏征抛出问题。
“因为大秦当时贫弱,地处偏远,无法东出,被六国视为蛮夷。”冯劫忍着气回答。
“大秦当年贫弱,是以孝公用商君变法,使大秦国富民强;大秦如今动乱,百姓不堪其苦,所以长公子欲革其法,让大秦和平稳定,长治久安。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魏征娓娓而谈,“法者,所以安邦定国、利民惠民也。今时今日,百姓之需、国家之情与往昔不同,若法不随之而变,何以安人宁国?商君之法固有其可取之处,但当依时势而改易,取其可用之处,去其不可用之处,方为治国之良策……一味因循守旧,与朽木蠹虫何异?”
【总结八个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魏征做队友的感觉真舒服啊】
【可不是吗?二凤不用亲自下场了】
【KO!2:0】
【魏征杀疯了,我怀疑他能把整个殿上所有人都喷一遍。】
【二凤:骂了别人可就不许骂我了。】
李世民嘴角带笑,等冯劫哑口无言,才慢悠悠道:“改革律法的事不急,散朝后御史中丞先拟个章程,拟好后直接呈上来来给我看。”
“公子!廷尉才是掌管司法的。”冯劫为之色变。
“冯卿莫急,我看过之后会召两位丞相一起讨论,然后在大朝上逐条颁布,待诸君确认或商讨修改的。律法为国之规矩尺度,我不会偏听偏信的。”李世民将争论搁置,继续道,“我们刚刚讨论到哪儿了?”
魏征一板一眼道:“停止修建骊山陵墓。”
子婴正要开口,李世民立刻道:“收尾肯定是要收的,只是要简朴一点,别铺张浪费,留下咸阳附近的一部分劳役就行,方便他们完工后回家。其他人,做个登记,发个路引,都放了吧。两位丞相以为如何?”
子婴便不说话了,勉强同意。
李斯艰难地动了动唇:“臣……没有意见。”
冯去疾缓缓点头:“如此甚好。”
“你呢?”李世民看向头脑风暴的小公子。
“我的意见重要吗?”小公子叹气。
“很重要。”李世民凝视着他。
“日后见了……祖父,我会向他磕头认错的。”小公子默然许久才道。
“我们是为了大秦,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大秦更重要。我想,他会理解并认可的。”李世民笃定道。
小公子略有点犹疑,但没有反对。“但愿如此。”
黑金色的弹幕这次只有短短一个字:【哼。】
李世民很想笑,但是忍住了。
“接下来是第四件事,关于匈奴。蒙恬将军率三十万大军驻守上郡,修长城,抗匈奴,移民戍边,为此至少需要百万役夫。我以为有些虚耗民力了,诸位可有什么更好的法子吗?”
【修长城、抗匈奴、移民戍边,此三策,你不同意哪一个?】
黑金色的弹幕隐含微怒,冷冰冰地质问着。
第12章 让项羽去打匈奴?
李世民不能说不同意哪一个,他其实是同意的,只是觉得耗费太大,劳民伤财。
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对抗政策,在数百年间其实是发生过几次变化的。随着双方势力的强弱演变,逐渐逐渐总结出了一些技巧。
一味地硬碰硬是不行的,在中原王朝大一统的情况下,往往要耗费几十万兵力长途远征,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可能穷兵黩武,动摇统治。
中原王朝打不过游牧民族吗?不,是很麻烦,成本太高。
人家匈奴世代生活在草原上,随水而居,放牧而生,人人都有马,人人都是骑兵,秋天了就跑到边境抢钱抢粮食,抢完就跑,一溜烟就回到了茫茫大草原。
而你想奔袭千里去草原追他,却很不容易。
如果要打,更是伤筋动骨的事。
长城该修吗?当然该修,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赵国等地就有长城了,这不仅是一道屏障,也是关门打狗的关隘,大秦不过是把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延长再加固。
匈奴不该防御吗?当然应该。总不能放任不管让他们长驱直入,肆虐中原吧?
那移民戍边呢?始皇派蒙恬收复河套平原后,在此地设立九原郡和四十四个县,从大秦移民过去十几万,在原本草原民族放牧的地方生活,巩固这个战争成果,达成实际上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