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遇武:“对了,我今天早上看见隔壁栋楼门口贴了红纸,整栋售卖。我就去打听了一下,一整栋买下来,差不多五万左右。最近涨价了,现在不买,以后买会更贵。”
买楼这个事,林遇梵还是挺有兴趣的,她问红玉:“我们有多少钱?”
红玉不管出版社的账,她只管林遇梵其他产业和方寸影业的账务。
所以,不用查账,她能马上说出金额:“还有12万的票房款没到账,目前我们手上有21万,等月底票房到账后,应该有33万左右。”
林遇梵买印刷厂花了大价钱,之后又是建仓库,又是买纸浆,还投资了另外一部电影《房客多情》,所以她手上的流动资金一直不多。
而纸厂和印刷厂目前都还没进入赚钱的时间,出版社是赚钱了,不过单独核算。
直到这个月,累计的电影票房陆续入账,红玉这边的账务才慢慢宽裕了。
林遇梵:“隔壁也是三层楼,面积跟我们这边差不多,好像格局也差不多。拿下来,打通后,我们办公场地能大一些。那就买吧。”
林遇武笑道:“我约房东看看能不能讲讲价。”
正聊着,顾慧玲来了。
顾慧玲每次来都会带好吃的,这次也不例外。
她拿了一纸袋的烤面包来,给大家分着吃。
林遇梵现在对什么食物都没太大兴趣,她没吃,而是叫顾慧玲到她办公室去。
两人聊下一部电影作品。
圈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能拍文艺电影的电影公司,不是好的电影公司。
无论是海城还是港城,能在电影圈立足的电影公司都会在赚钱后,花小钱投资一部文艺电影,以在圈内立足。
顾慧玲:“上次跟你沟通过,接下来,我们打算投资两部电影,一部偏文艺的,一部通俗的。文艺电影,导演我推荐蓝冰,上次我给你介绍过,你也认可他以前的作品……”
林遇梵看过蓝冰的电影《火柴》,她个人挺喜欢的,“蓝冰有档期吗?”
“有的,我问过他档期。他没问题。”
“作品呢?是要原创剧本,还是改编?”
顾慧玲显然已经有主意,她笑道:“连瑾你认识吧?听说她是你们家远亲。”
林遇梵点头:“认识。”
“她有一部小说叫做《闺中镜》,很适合改编成文艺电影,蓝冰也看过那部小说,他也有兴趣。”
连瑾的小说?
林遇梵问:“连瑾不是《风华》杂志的签约作者吗?”
“是的。不过她这部小说是前几年创作的,版权在她自己手上,我问过她,她可以把电影版权卖给我们。”
“我知道这部小说的版权不可能在《风华》杂志社手上,但连瑾如今在《风华》连载小说,最近几年她都不可能离开《风华》,我投资她的作品,把她捧起来,等于变相为她人做嫁衣。”林遇梵强调,“不止连瑾,《风华》杂志的其他签约作者,他们的作品我们都不应该改编。”
这是一个纯商人角度的逻辑。
顾慧玲没想到林遇梵作为文化圈中人,在这方面这么商人思维。
她有些为难:“如果《风华》杂志签约作家我们都不能用,那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很小了。你们签的夏野虽然也是大作家,但他作品都不太适合改编。”
林遇梵略一思忖:“那就原创剧本。直接在我们《万象》杂志上征集,难度应该不大。”
林遇梵相信不少作家都有电影梦,当他们知道跟《万象》合作,以后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会加大,肯定会有利于《万象》吸引更多的人才。
顾慧玲毕竟跟林遇梵只是合作关系,林遇梵是出资的老板,林遇梵意见坚定,她也不好坚持,便笑道:“也好,原创剧本可以发挥的空间会更大。”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林遇梵把王牧寻叫进来,一起商量征集剧本的事。
确定好方向,她们才开始聊另外一部通俗电影。
这个依然是由沈捷来导演,基本定了还是拍三毫纸小说,具体拍哪本,还没选定。
“我们家老沈想要休息一段时间,然后趁着休息,把你们所有三毫纸小说都看一遍。”
林遇梵倒是有想法,她把桌上放着的《天降横财一百万》递给顾慧玲,“这本三毫纸小说还没上市,顾姐你拿回去跟沈导一起看看,我觉得这部改编成电影,非常合适。”
顾慧玲接过来,笑道:“《天降横财一百万》,听名字我就觉得合适。作者紫苏?女作家?”
林遇梵往外面微微抬了抬下巴:“我们家晓晴的笔名。”
顾慧玲很诧异:“晓晴?晓晴不是才十八岁吗?”
林遇梵:“不要小看十八岁的女孩,她在写作上很有天分。”
“我今晚回去就要看。”顾慧玲在林遇梵办公室聊了一上午,中午快下班,她去找红玉领了支票,才离开。
*
前几天,米尔太太去文墨印刷厂逛了一圈,要不要合作,她也没有明确表态。
谢老板原以为已经没有合作的希望,所以,今天一早,当他接到通知让他到米尔传媒谈合作的事,他高兴的差点跳起来。
来到米尔太太办公室,谢老板恭恭敬敬地打招呼:“米尔太太,能再次见面,实在荣幸。”
米尔太太难得露出了笑脸:“你的印刷厂还不错。”
“谢谢米尔太太夸赞。我们印刷厂用的书纸都是维达纸厂送来的贵价纸,印刷也是用的进口机器……”
谢老板话没说完,被米尔太太打断:“你上次说,能给我们几个点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