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121)+番外
看到学生们精神状态没有那么的紧绷了,阮星回就冲地理老师点了点头,将后面的任务交给了他。
如果要论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现在队伍里也就是他最为专业了。
因为一开始策划这次踏青活动的时候,阮星回就已经跟他提过要带学生们看喀斯特地貌的现场,所以他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好这次给学生们听的讲解稿。
现在他站在人群之中,随手指着周围的事物,给学生们讲解着。
洞顶垂下的石钟乳是怎么出现的,地面上的石笋又是怎么形成的,远处那条暗河又代表着什么……
地理老师每说完一点,学生们的视线就跟着转移一次。
等最后说到地下河的时候,他突然笑了笑。
“如果哪一天你们被困在了地下的溶洞里,顺着地下河往下游走,还是有很大的概率找到出口的。”
学生们被他这冷不丁的玩笑冻了个激灵。
杨星干笑两声:“我觉得,这种知识,还是永远用不到比较好……”
溶洞的走向也是向下的,几乎可以说是深不见底。
这里的环境毕竟阴暗潮湿,他们也只是来长长见识而不是做研究,没有在里面待太久,师生们就开始往洞口返。
“老师,这个溶洞会一直通到哪里啊?”
虽然没有继续往下,学生们还是对下面的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十分好奇。
这处溶洞所在的海拔高度要比星空中学低上不少,即便是到了这里,学生们依旧能看见,更往下的地方,这片山谷依旧深不见底。
其实这个溶洞的底部会是什么样子,他们都不清楚。
只是一般按照常理来说,这种地下河水位渐渐退去的溶洞底部都会是在很深的地方,直到洞穴的底部只剩下细窄的渗水缝隙。
按照这片山谷的走向,他觉得,这个溶洞的走向应该也是在常理之中。
回学校的路远比来的时候走得更费劲一些。
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是上山时候所耗费的体力,还是比大多数时候的下山更多一些。
一路跋山涉水,学生们回到学校的时候,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了。
夕阳远远地坠在天边,染红了周围的云层,也将这个世界都染上了一层橘红色的光。
将今天外出携带的器材都交回去之后,学生们又重新抽了一次签。
这次是抽晚上的帐篷合宿。
男女生分开抽签,依旧是抽到同一个号码的学生为一组。
抽完签之后,最紧要的事情就是搭帐篷了。
虽然操场上有一盏超大的照明灯,等到天黑之后完全可以亮起。
但是比起现在的自然光,对于需要搭建帐篷的学生们来说,还是没有那么的方便。
抽到同一组的学生们一同领回一套的帐篷配件,围绕着操场正中组装了起来。
虽然想要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但是阮星回也不想太为难大家,所以这次买的便携帐篷是市面上比较方便组装的型号。
学生们将帐篷的四角支撑杆全部穿进帐篷布,然后将支撑杆卡进对应的点以后,只要将正中间的主杆用力撑起,一个简易帐篷就基本做好了。
完成这一步之后,学生们就只需要用锤子和长钉将帐篷的四个角固定在地面上,帐篷的安装就算完成。
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难上不少。
学生们每个帐篷小组只有四个人,光是将帐篷主杆撑起需要耗费的力量就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
为了能够减轻撑起主杆时需要顶住的压力,帐篷的四个角上都需要有人能用力拉住固定绳,这个时候却还需要有一个人在帐篷里面撑起主杆,正好超过了每个小组的人数。
但是四个人来搭建也不是不行,只是需要有一个力气特别大的人来撑主杆才行。
可是学生们虽然一个个都很青春活力,能够扛起这份重量的却寥寥无几。
这个时候,他们就又要合作了。
在发现小组独立完成这件事不靠谱以后,就开始有学生试着向自己相熟的学生求助。
而既然求助了,那就涉及到了不同的组别,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也就多了接触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阮星回偏偏挑了个需要撑主杆的型号的原因。
她要的就是学生们之间相互配合,最好能够打成一片。
而她所期待的效果也确实达成了。
中午和晚上的两个重要活动项目都是全校学生打乱分组,什么样的组合都出现过,大多数的人两次分组遇到的人有一半都是不一样的。
原本有些割裂的新老学生群体,乃至于新生三个班级之间的关系,都开始变得融洽起来。
搭帐篷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学生们又在打配合这件事上耗费了些许时间,等到大家的帐篷都搭起来了,天色也彻底暗了下来。
忙碌奔波了一下午的学生们早就已经觉得饿了。
而他们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堆操场正中间的篝火堆,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点了起来。
等到他们忙碌完一回头,才发现身后燃起了你“熊熊大火”。
既然是篝火晚会,那自然要吃一些应景的食物才尽兴。
秋菊这个学期已经不太满足于继续待在厨房里学习美食教程了,她开始朝着室外扩展。
食堂后方,距离学校围墙还有一段距离的空地上,不知什么时候被她砌起来了一个烤炉。
不是那种电器烤炉,也不是农村常见的柴火灶那种。
而是足足有两米高,圆顶中空的烤炉。
阮星回上次见这种烤炉还是在小时候,学校门口的烧饼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