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200)+番外
“妈妈说该叫你吃饭啦~”
这是阮家人习以为常的相处模式。
原本的一家三口里总是有人会过于“沉迷”于工作或者学习,从而忽略了时间问题。
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家人就在无言中达成了默契——到了饭点去叫人。
不过,如果是阮父阮母叫人,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家人做饭。
如果阮父阮母都沉迷,轮到阮星回叫人的时候……那就是吃外卖或者打包了。
毕竟,自从三年级和初一的时候炸了两次厨房之后,阮父阮母都已经严禁她擅自下厨了。
没有禁止她进厨房都是看在用蒸锅热饭菜之类的事情她还不至于失误的份上。
既然是要吃饭了,那就不用多问了。
“你等我一下,我把这句写完。”阮星回指了指桌上的本子。
“好~”
一句话也用不了多久,阮星回很快就停了笔。
看着还等在桌边的梅见,阮星回站起身,弯腰把她抱起来颠了颠。
“呀!”
突然被抱起,梅见惊呼一声,抱住了阮星回的脖子,脸蛋红扑扑的。
虽然这半年来姐姐和妈妈都经常跟她抱抱,但她还是会害羞的好不好。
她也是个快十岁的大孩子,不再是个小宝宝了。
阮星回也没有抱太久,只是看了看压手程度,就将她放回了地上。
“不多,又重了点。”
这半年的时间阮梅见补得不错,比起刚来的时候,脸色好看许多,不仅身上有肉了,个子也往上窜了窜。
虽然还是及不上同龄人,但已经和晓星拉开了极为明显的差距。
刚来的时候,晓星的个子都到了阮梅见的肩头,现在晓星已经只能到她胸口了。
姐妹两个拉着手一起去了餐厅,阮父正在帮阮母一起摆餐具。
“快去洗手,可以吃饭了。”
看到姐俩过来,阮母说。
“知道啦~”
之前没有闻到,阮星回还不觉得,这会儿饭菜香味就在鼻尖萦绕,肚子也开始不甘寂寞地发出了抗议声。
飞速洗了手,两人在桌边坐下。
依旧是和往常一样的边吃边聊,这是一家人的日常交流时间,不管是说笑也好,谈事情也好,他们都是在饭桌上进行的。
主要是三个大人都有各自的事情,工作状态下又都不碰面。
一家人聚的最齐的时候就是饭点了。
就比如今天,阮母提起了一件事。
“过几天我们要回S市一趟,你一起吗?”
“回S市?”
“对。”
作者有话要说:
晚上好呀宝子们!给大家推荐一首歌——《百代成史》可以去某粉色软件搜索,配着视频看更香
以及,我不仅改了书名,还换了封面,竟然只有一个宝子发现了这一点【叉腰.jpg】
PS:
①自动翻译,就当全世界都说中国话叭
第75章 意外
不年不节的要回S市。
阮星回仔细思考了一下,很快就想到了原因。
“去见秦老师?”
这里阮星回说的秦老师并不是学校里的秦明延,而是她小时候的老师。
但同时,她也不止是阮星回的老师,还是阮母的好闺蜜。
阮星回算了算日子,发现离秦老师的生日已经不远了。
如果打算这个时候回S市,那就是要顺便给秦老师过生日的。
果然,阮母点了点头,对于这个老闺蜜,她还是很在意的。
“对。下个星期就是你秦老师的生日了,反正现在下山也不算难,我就想着带梅见回去一趟,正好让她认认人。”
阮星回点了点头。
秦老师全名秦弦静,同样是S市大学的教授。
不过和阮母不同的是,她教的不是历史系,而是音乐系。
更准确地说,是古筝。
专业方向和名字可以说得上是天作之合了。
阮母和她是在本科的时候,学校里的一次活动策划中认识的。
有了那次活动的牵线,原本就极为优秀的两个人逐渐熟络起来,后来一起考研留校,关系更加密切了几分。
可以说,两人认识的时间,比阮父和阮母认识的时间还长。
好几年的相处下来,两人顺理成章地从好朋友变成了好闺蜜,就连和阮父结婚的前一晚,都是她陪着阮母一起过的。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阮星回或许会叫她秦阿姨,或者干妈之类的称呼。
但是,这之间其实还有另一件事——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阮星回曾经被秦弦静抓去帮忙充当学校里学生表演里的一个小助演。
然后就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一样,非要收阮星回为入室弟子。
就……只是看了几遍就记住了一首曲子的阮星回:早知道我装傻了
说是看了几遍就记住了曲子,实际上只是最最基础的一个小调,弹下来也就一分钟不到的样子。
但阮星回不仅记住了曲调,还把指法给记了个七七八八,这就很诱人了。
秦弦静坚称阮星回一定在这个方面特别有天赋,连哄带骗地就把小阮星回弄家去了。
偏偏阮父当时还,嗯……对于重新回到二人世界情有独钟,愣是半点儿没拦着。
不过虽然被强行“抓”了去,秦弦静也没有勉强小阮星回,在发现她确实对于古筝兴趣不大之后,就把人放回家了。
也正是因为这一场的师徒情,阮星回后来都不再叫她秦阿姨,而是一直叫老师。
而秦弦静也是,每次见到阮星回都要念叨一句“哎呀我的宝贝大徒弟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