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542)+番外

作者: 你的雕鸽 阅读记录

这个时候的他们,如果不是参与了临床试验获得免费治疗资格的话,显然是并不具备治疗能力的。

医院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长期给患者们提供免费的治疗,无论是前期的科研消耗,还是后期的临床试验,终究是要在技术真正推行的时候把花掉的钱赚回来的。

对此,阮星回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即便是现在,星空集团的体量已经成了全国之最,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还在上升,这样的消耗也是万万承受不起的。

更何况他们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慈善机构。

这笔钱,终究还是需要患者自己来承担的。

但无论如何,只要通过了三期临床,渐冻症这个病就可以宣告被彻底攻克。

不死的癌症被攻克,即便是世界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次医学界划时代的壮举。

到了那个时候,神经外科的医生们最向往的进修圣地里,也必将会有星空大学医学院一个选项。

这对于星空大学的知名度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等到新生们军训结束,也开始进入正常学习状态的时候,二期临床志愿者们的复健进度也逐渐拉了起来。

最先发生巨大转变的无疑是轻症的患者们。

其中,以20岁以下患者恢复速度最快。

这个年纪的孩子们身体强壮,新陈代谢速度快,恢复能力也好,对于正常生活的渴望度也十分高,在复健工作的配合度上也是最高的。

再加上他们本身就是病情最轻的,其中症状最轻微的一个,确诊渐冻症至今也才不过半年的时间,病情发展速度也不快,入院的时候看上去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行动速度上要缓慢一些而已。

恢复最快的志愿者也是他。

在手术后的第一个月,他的各种症状都几乎已经消失,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一个患过绝症的人。

但由于肌肉反应速度评估分数还是略微有些不达标,这才被压到了第二个月。

即便如此,他也是第一批获准出院的志愿者之一。

二期临床志愿者有一百人,能够赶在第一批出院的人数只有四人。

这四人里面,三个人的年龄都在30岁以下,并且没有其他的基础疾病,剩下一个则是刚刚四十出头,还是个健身爱好者。

复健工作是一个极其枯燥乏味的过程,很多患者都会忍不住吐槽它太无聊无趣,又总是会觉得好像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但是现在,首批出院的人都已经摆在了眼前,大家对于康复的期待更大了几分。

送走他们四人以后,住院部十楼就开始变得比以前更加有活力了。

对于医护们来说,原本还会找机会偷一下懒的病人不偷懒了当然是件好事。,

但如果他们试图给自己加练的话……工作量并没有减小呢【微笑】

康复训练的训练量都是计算好了强度的,为的就是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患者恢复行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也因此,强度几乎都是顶格设置的,大概在当前患者身体可接受强度的95%左右。

如果有人私下加练的话,不仅不会收获更大的训练效果,反而还有可能导致自己受伤。

因此,医护们不得不开始努力监督这群不安分的患者,尽量不给他们加练的机会。

好在有了第一批患者的例子在,医护们的话在志愿者圈子里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经过多次劝导,外加一个私下加练的志愿者肌肉拉伤不得不暂停康复训练之后,大家终于又消停了下来。

整个九月份,陆陆续续有三十名志愿者获得了出院资格。

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轻症患者,是最后一批手术的人,也是用时最短的一批人。

而随着他们的出院,渐冻症治疗技术的消息也开始向着外界传播。

作为亲身经历者,几乎每一个志愿者都会被人找上门,进行采访或者调查。

他们中有的人是想要亲眼见证治疗效果,好判断接下来怎么做。

有的人则是心怀鬼胎,打着不可言说的主意。

但不管是哪一种,在先后两期、四十位志愿者出院之后,渐冻症被攻克这个消息,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假设。

李成作为一期临床试验、第一个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志愿者,从入院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对于自己的康复训练,他始终都格外上心。

家里的老本都被啃光了,包括他老母亲的棺材本。

这半年多的治疗虽然不需要付费,甚至还额外有一个陪护的伙食免费份额,但毕竟家里还有另外三张嘴。

为了能照顾好一家人,张蓉干脆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小屋,暂时安顿老少三人。

平时,老太太白天带着孩子来医院里照顾李成,辅助他完成康复训练,晚上带着孩子回小屋休息。

孩子年龄小,半夜难免哭闹,照顾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成的训练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做缓冲,所以晚上也不会留在病房里面。

张蓉则是在医院附近找了份保洁的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在病房住下,顺便帮李成守夜。

工资不高,但也足够一家人在这个物价不算高的地方生活。

活下去是足够了,但无论是张蓉还是老太太,两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

因此,李成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尽快地恢复行动能力,重新回到职场上。

那样,一家人都可以过的不那么辛苦了。

还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