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三厂的职工们集体鼓起掌来。
人人心里都有杆秤。
薛琴的确是干部子弟,好像“非我族类”。
但她为夜校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
他们工人夜校能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军功章上,薛琴起码得占一半的功劳。
大家拼命地鼓掌,还有人扯着嗓子喊:“薛书记今年不行等下一年,红军不怕远征难,八年抗战咱们都能胜利呢!”
啊呸!哪儿来的缺德鬼。
还八年抗战呢,就不能嘴里说点好的。
薛琴总算止住了哭声。
她理智战胜了情感,终于抽抽噎噎地做出了高姿态:“我不后悔,你们考得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不能再说了,她已经尽力了,再说她又要哭了。
“大家加油,争取在复试也考出好成绩。”
然后她拼命地挤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脸。
瞧得大家伙儿都觉得好笑又可怜,感觉她下一秒钟就能“哇”的再哭出来。
省革委会的领导作为在场最大的干部,主动站出来接过薛琴的话:“你们小薛书记说的没错,大家预考考得好,复试要更上一层楼,争取放出卫星来!”
工人们拼命地鼓掌。
领导还有其他工作安排,说完鼓励大家的话以后,就走了。
临走之前,革委会主任还特地对着厂长他们,夸奖了薛琴:“你们纺织厂在年轻干部的队伍培养上,做得很不错呀。”
有这一句话,等到领导们都走了,叶菁菁也能直接招呼薛琴干活了。
“好了,咱们再细化一下接下来的工作。”
听听,这是人话吗?
薛琴瞪大眼睛,猫猫委屈,泪盈于睫。
她好歹才遭受了人生的重大打击。
叶菁菁哪有那么柔软的心啊,直接强行把她拎出来。
“行啦!你是有事业的人,事业蒸蒸日上的人,你不用拿高考当救命稻草。你现在的事业发展,已经胜过很多大学毕业生了。”
“你手上有工作成绩,省里市里的领导又认可你。后面厂里不重点培养你,培养谁去?”
道理薛琴当然懂。
他们纺织厂又不是没有大学毕业生,也不是人人都走上了领导岗位啊。
但是——
薛琴还是过不去心里的那个坎。
她委屈死了:“我觉得我有120分。”
厂办的秘书小吴,刚好从她身边走过,肯定地点头:“是啊,你121分。”
啊?
众人都惊呆了。
不是说考过120分就能上吗?
121分,为什么还要被刷下来?
“哇”的一声,薛琴又开始嚎啕大哭,委屈得快要原地爆炸了:“他们欺负人!”
周围的工人们也愤怒了。
欺负人欺负到他们纺织三厂头上,是活腻了吗?
第85章 分数被改了吗 欺负到他们头上来了!……
小吴一看大家要抄家伙的架势, 吓得赶紧喊:“别别别,听我说完,是上面有规定, 两门都得达到六十分才能过。”
结果大家伙儿的心头火烧得更旺了。
哪有这个道理?之前为什么都没提过。
现在临时设门槛,到底是想给谁走后门?
小吴生怕工人们会闹事儿, 立马大喊大叫地否认:“别瞎说!是因为我们西津市考得太好了。”
本省在明清时代就是科举大省, 文风斐然。
哪怕因为闹革命,高考和中考中断了11年之久, 但有些传统,是断不了的。在本地, 小孩的成绩就是爹妈的脸面,是家庭氛围的晴雨表。
这就导致了为什么其他省市可以直接高考,本省还非得来个预考, 先刷一批人下去。
也导致了预考的竞争, 同样异常激烈。
以120分为线的筛选方式,落到西津市头上, 哪怕老师们阅卷非常严格,达线考生人数,依然比省里下达的名额要多出几十号人。
这事儿,涉及到本县市的考生利益,西津市的领导自然据理力争。
他们的考卷难度系数一点也不低,可以说是偏难的。不能因为他们的考生优秀,就欺负他们。
可一个省就这么多名额,给你多了给别人的就少。你作为省会城市, 你得讲风格,你不能欺负人。
西津市争取了半天,又多要了些名额, 但是还是满足不了达到120分以上考生的人数。
那也没辙了,只能继续内部消化,从高到低排分数,择优录取。
剩下的一些怎么办,看均衡发展,语文和数学两门都得达到60分以上,才是更适合国家的人才。
薛琴不幸就不幸在这一点上。
她在工会工作,以前还是学主席思想的小组长,长期做文字工作,语文和政治水平都不错。
这一次预考,她语文考了74分。
可与此同时,她的数学底子实在太薄弱了,哪怕经过了填鸭式的补习,这一回也只考了47分。
于是综合权衡的时候,她就被刷了下来。
众人在旁边听着,都惋惜不已。
招生办也真是的,就不能多放几个名额吗?
其他省市就没这个事,不管多少人想报名,都没人拦着。
怎么他们省学习好,反而成了罪过。
朱向东则是各种不可思议。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薛琴:“你们家也太托大了吧,居然都没打声招呼?”
这话真是点了火·药桶,薛琴瞬间爆发:“没有没有没有!要我说多少次啊,这是高考,所有人都公平公正坐在一起参加考试。打什么招呼呀,谁都不能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