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夕阳西下,校园静谧又热闹,不少学生匆匆忙忙地往食堂走。还有人手上抓着书,一边走一边念念有词。
好悬啊,叶菁菁都担心他会一头撞上树。
幸亏这家伙运气不错,一路跌跌撞撞地竟然也进了食堂,还打上了饭。
叶菁菁和谢广白的眼睛就没离开过他。
但看到他一口咬上干辣椒,辣得“斯哈”一声跳起来,两人这才长长松口气。
就说嘛,吃饭也是要带眼睛的。
叶菁菁正乐呵着呢,面前就多了一道影子。
他们化学系的新生王新春,端着饭盆过来了。
这这这,这就有点尴尬了。
作为老师,看同学的笑话,怎么着都不对劲。
她正琢磨着该如何哈哈过去,王新春先开口了:“叶老师,我们学校有没有勤工俭学?我想申请勤工俭学。”
叶菁菁惊讶地瞪大眼睛:“你被偷了吗?一个月十四块七的补贴你不够吃饭吗?”
以西津大学食堂的物价水平,一个人十四块七不说吃得好,填饱肚子起码不成问题吧。再加上四块钱的困难补助,日常买点生活用品也够了。
她真心实意地劝告:“钱方面可以省着点儿花,时间还是花在学习上比较好。这个学期有十几门课呢,你半工半读的话,精力会跟不上。”
学生露出了苦笑:“十四块七养活我一个人没问题,可我还有老婆孩子呀。”
第167章 跟着姐,有肉吃(捉虫) 上哪儿挣钱去……
原来这男同学之前在中学教书的时候, 每个月工资加偏远农村补贴,能够到手24块钱。
这笔钱加上他老婆在生产队的工分,勉勉强强可以养活一双儿女。
现在他进城上大学了, 城里不比农村,什么都要花钱, 十四块七的补贴, 只能靠他自己糊口。想要贴补家里头,那显然是不可能了。
单靠他老婆一个人, 又怎么能养得活三口人呢。
谢广白问了句:“你不能带薪上学吗?”
所谓带薪上学,是现在大学招生政策的一项优待。
凡是考入高等院校的、工龄在五年以上的职工, 可以带薪学习;在学习期间由原单位发给工资,并享受劳保待遇。
王新春哀叹:“我差半年啊,我下放先在生产队修地球, 73年秋天我才开始代课。”
毫无疑问, 当农民下地是不算工龄的。现在他享受不到政策红利,只能自谋出路。
叶菁菁颇为同情:“你外语水平怎么样?现在有不少资料要翻译。”
男生实话实说:“我以前学的是俄语, 俄语学的也不怎么样。”
得,靠翻译挣钱这条路,基本上是断了。
可现在所有人都缺工作,城里还有不少中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呢。
其实有个现成的工作,十分适合面前这位男生王新春。
他既然以前是中学老师,现在又自己考上了大学,那他当真是优质家教的好人选。找几个高考生,带个小班, 别说养活两个小孩了,再翻倍都没问题。
但是,给叶菁菁10个胆子, 她也不敢给自己挖坑。
开什么玩笑啊,开学典礼的时候,校长还再三再四地强调,要大学新生们为革命努力学习。
家教那是什么?那是公开批判的修正主义,是苏修明晃晃的罪证。
叶菁菁让人往枪口上撞,岂不是成了老寿星上吊——嫌命太长?
家教不能干,翻译干不成,那他这个书生能做什么呢?
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怎么办?当然是交给组织了。
叶菁菁示意他:“坐下来,先吃饭,吃完饭我带你去找校办,看有没有什么岗位。”
她记得她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没有生活补贴,但确实有勤工俭学的岗位。
比如说在图书馆当管理员,在食堂帮忙打饭,都有同学做。
就是不知道西津大学,现在有没有这些岗位?
王新春略有些局促,还是坐下了。
叶菁菁扫了一眼他的饭菜,确实是最拮据的那种,完全赶得上原主在纺织厂食堂吃饭的架势了。
没有菜,只有食堂免费的骨头汤,没有肉,只有几片绿色的菜叶,泡着金银饭。
金银饭的意思就是大米里头加了山芋,后者是粗粮,要比单纯的大米饭便宜。
叶菁菁在心里叹了口气,并没有招呼王新春一块儿吃。
一来桌上没公筷,她不习惯跟人家一个碗里搅。
二来王新春都是两个孩子的爹了,人家是有工作经历的人,大老爷们儿一个,有自己的自尊心。
所以她只加快了扒饭的速度,就着双喜圆子和下面的青菜底,嗖嗖干掉了三两米饭,然后擦擦嘴巴,招呼已经吃完的王新春:“走吧,我们去校办问问看。”
三人一到进了校办,结果校办这会儿还挺热闹。
原来急着找补贴的,远不止王新春一个人。
也难怪。
今年能考上大学的,主力军是老三届。他们二十大几,甚至三十岁的人了,普遍都已成家立业,是养家糊口的顶梁柱。
家底子厚的人,脱产上大学问题不大。
家底子薄的,可不得想办法解决家里老小的温饱了。
校办主任头疼得很。
没有勤工俭学的岗位啊。
说白了,勤工俭学本身就带有补贴的意味。但现在大学穷得叮当响,哪儿来的那么多经费做补贴呢。
如果只有一二十个学生那还好说,大不了校方挤一挤,挪点儿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