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1968年6月2日,中央发出《关于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毕业生的分配,必须坚持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方针。
所以很多当年的大学生都被分配去了偏远地区,调动工作几乎不可能。
他们想回大城市,最简单的出路就是考研。
而这些老大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说是最合适的研究生人选。
别看现在化学系的教授嘴上说得漂亮,真有更优秀的人选,你再看看它到时候是什么嘴脸。
这帮老家伙,他看得透透的!
校长自认为是有良心的,像叶菁菁这种责任心强的同志,他肯定会想方设法留在他们学校的。
毕竟,换成其他辅导员,晓得大学生有勤工俭学的需求,往上报给领导就行了,谁还会主动揽事,直接给大学生创造挣钱机会啊。
她甚至还在女大学生中培养了一位播音员,安排人家跟她轮流晚上去广播台录节目,分了人家一半的劳务费。
这样高风亮节,富有雷锋精神的好同志,校长怎么也不会让她肥水流入外人田。
他还给叶菁菁画饼:“你放心,哪怕这回研究生没考上。等你毕业了,学校也会留下你的。”
哪怕到时候教不了大学生,继续当辅导员,搞行政工作也行啊。
摸着良心讲,叶菁菁还是挺感动的。
不管是不是因为领导觉得用着她顺手,领导这样切身为她考虑,她当然高兴。
但一码归一码,她还是立刻关心起实际问题:“那我后面工资怎么算?”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补贴完全不一样啊。
她现在是按照研究生的补贴标准拿工资。
叶菁菁为了不让自己就显得不那么市侩,特别强调:“书店最近进了不少新书,我想多买点书看。”
校长略一沉吟:“你先继续拿辅导员的工资,下学期的事情下学期再说。”
叶菁菁才放下心来,继续关心大问题:“那扩招生的住宿问题怎么解决?”
“我们给其他兄弟学校都发了倡议书,呼吁大家共同解决扩招学生住宿问题。你讲的那些办法,我们也提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办了分校,把地级市的中专变成我们的分校,让地级市的考生也能上大学。”
但是校长还是要给叶菁菁泼冷水,“可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个条件。有的学校是全部都是走读生,因为根本就没学生宿舍。有的学校干脆连自己的校园都没有,只能借用人家的校舍。”
60年代中苏关系极度紧张的时候,国家是正儿八经进入了战备状态。
工厂内迁,高校内迁,甚至有学校被直接拆散了,教职工分散去了各行各业。
现在借着恢复高考的东风,这些学校也开始重新恢复招生。
但不幸的是,新中国从成立开始,城市无论单位还是家庭都严重缺房。
那些内迁后被空出来的校舍,肯定不能白放着呀。自然而然的,它们就被各个单位占用的。
这占着占着,自然就成了人家的实际财产。
等到大学回迁,再想把他们老校区要回头,呵呵,你看看人家肯不肯还。
所以最终的结果,还是会有很多高校只能招走读生。
叶菁菁坦然接受了事实:“那也没办法,尽人事安天命吧。”
她能做的都做了,哪怕做100分,只有10分的成绩。
那10分总比0分强。
第175章 王凤珍不见了 要命哦
77级新生扩招工作进行的非常迅速。
前脚刚公布完扩张决定, 叶菁菁按照校方的安排,领着大一新生把学校的防空洞打扫了一遍,后脚她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但是通知书一打开, 乌龙也跟着而来。
什么乌龙?
录取通知书告诉她,她被西津大学物理系给录取了。
这下子, 化学系的过教授跳脚了。他相中的弟子居然被人给摘桃子了。
他气势汹汹领着叶菁菁去招生办拍桌子。
招生办主任也一脸懵逼。
因为扩招十分仓促, 而且因为招的是走读生,所以尽可能安排本省考生, 整个工作流程可以说让大家忙得焦头烂额。
他只确定叶菁菁确实被录取了,但他真没注意到, 录取的专业变成了物理系。
现在怎么办?凉拌。
录取通知书发到发了,整个流程已经走完,她现在就是物理系的人。
过教授起得吹胡子瞪眼睛:“哪有这样的?这是你们的错, 你们就应该纠正。”
招生办主任忙得要死要活:“我们怎么错了?开会你又不是没参加。今年数学系跟物理系是优先招人。”
偏偏物理系的教授在旁边还火上浇油:“数理化数理化, 物理本来就排在化学前面。人家小叶同志来我们物理系,显然更有前途。”
得亏招生办的人见势不妙, 赶紧抱着老教授的腰拦住。
否则叶菁菁前后两辈子,就要第一回 见识两个男人为她大打出手。
而且是两位年纪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一百岁的老爷子了。
这要是打出个好歹来,她实在承受不起。
可即便招生办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也拦不住暴走的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