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里的夜校成员,有人是回城知青,下意识地担忧:“可要是用稻草编的话,哪有那么多稻草呢?”
这话听着有点蠢,但农村的稻草是真的宝贝,像粮食一样,由生产队统一分配。
家家户户都不够烧,得去挖草根呢。
“不用稻草。”叶菁菁信心十足,“就用茭瓜叶子,那个有香味,颜色也好看,还不禁烧,刚好可以废物利用。”
作为典型的南方水乡,茭瓜在西津普遍种植,原材料的供给不成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穿越前,叶菁菁去上海玩的时候,参加过一个茭瓜节。
也就是在那时,她知道了茭瓜叶子编织是一项非遗文化。当地编织出来的工艺品,出口日韩,销量很不错。
现在,她都已经在日本看到了类似的编织品,那当然得赶紧把这生意给做起来。
大家伙儿听的直点头,都觉得这个好。
还有人帮忙出主意:“那个贝壳也不是问题,都不要去海边找。直接去找珍珠养殖场,他们取了珍珠,贝壳也没用,刚好我们拿过来再加工。”
至于水晶,那更不是问题了。
东海县的水晶多了去,那种做风铃的小水晶,压根就不值钱。
大家越说越热闹,个个都满怀憧憬,就等着日本人给答复。
薛琴畅想的太美好,不由得患得患失:“要是东棉不答应怎么办?”
他们在日本是真的人生地不熟,指望不上这个合作对象,根本没别的路可走。
“等着呗。”叶菁菁的心态挺好,“成与不成,就是这几天的事儿,反正月底我们就要回国了。”
考察团众人悚然一惊,这才猛地发现,时光果然匆匆,一眨眼的时间,半个多月都过去了。
哎,还有好多东西要学呢。
人家日本厂里的设备好,管理更好啊。
比如说,人家注重研发新技术,还关注市场动向,非常重视产品的销售。
不像他们,埋头只管生产,不顾头也不顾脚,实在太危险了。
再比如说,人家用职工也好有讲究。管理人员比一线工人还多。因为人家设备先进,需要文化程度高,进行操作管理。
至于那些技术低的工种和工序,比如说厂内的运输、包装、服务、后勤这些,找到工人就是社会上招的临时工。
他们文化程度低,没什么专业技术,待遇也低。
这么一来的话,工厂的开支少了,整个社会也形成了一种积极学知识学技术的风向。
不像国内的工厂,包括他们西津纺织厂在内。
同期招的工人,学的快学的好的就在技术要求高的岗位上上班,学不会的就调去技术要求低的岗位。
这种安排是正常的合理的。
可这两人的待遇是一样的,就不对头了呀。
这岂不是越有技术越辛苦,越没技术越轻松,鼓励大家不学不上进当懒汉吗?
诸如此类种种,大家自觉要学的东西还多了去。
田副书记看看时间,赶大家回去:“那剩下的时间,大家抓紧机会学。”
他表面宠辱不惊,结果团员们走的差不多了,他才小声跟叶菁菁嘀咕:“也不晓得日本人是怎么想的。”
“放心啦!”叶菁菁经济信心十足,“八成以上的概率,他们是会答应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东棉摆明了相当希望促成和西津纺织厂的合作,成功出口生产线。
否则人家也不会大手笔,一口气包了他们整个考察团的来回路费、以及参观考察的各项开支。
这么高一笔公关费付出去了,他们总是想要结果的。
第214章 族谱单开一页 她要好处的
川田一郎, 或者点讲,是东棉株式会社,没有让大家等待太久。
过了三天, 他就带来了好消息,有客户对他们的提议感兴趣, 愿意尝试着合作。
不过客户也是有条件的, 那就是得有样品。
田副书记满口答应,这都是应有之义。
有了这么一针强心剂, 后面双方的热情更加高涨了,甚至工人也开始跟着学习, 看接下来生产线到位之后,他们要如何安装并且维护机械。
大头的公事差不多了,小头的私货, 叶菁菁也得赶紧去忙碌。
她这一回过来, 要给生物系的何教授带发酵罐元件呢。
负责购买元件的,是何教授的大哥, 那位在二战期间被掳掠到日本,后来逃出生天,在日本定居生活的老同志。
当然,现在他的身份证明上已经不姓何了,而是叫伊藤诚。
因为日本法律规定夫妻婚后要同姓,作为入赘女婿的何老先生,只能改成岳家的姓氏——伊藤。
好在日本入赘极为常见,不少政坛商界大佬都是入赘女婿, 伊藤诚老先生倒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什么歧视。
甚至在岳父母过世之后,继承伊藤家财产,管理东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的人, 就是这位入赘女婿。
而他的妻子,理论角度上真正的伊藤家后人,跟绝大部分的日本女性一样,直接在婚后退居回家,当贤妻良母了。
叶菁菁他们听说这事儿之后,集体一整个大无语。
实在理解不了,这入赘对女方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让孩子继承自己的姓氏吗?
但清官难断家务事,人家的事情,他们不好掺和,不理解也要尊重。
伊藤诚虽然改了姓,但对自己的原生家庭还是很有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