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146)+番外
世卿世禄制靠血缘继承、察举制靠地方举荐人才、九品中正制是看出身和品德考察人才,这几种方式的人才选拔,都局限于少数人,其选拔通道,很容易被人为掌控。
科举制是帝王们对全天下文人们的选拔,这种制度,打破了之前权贵们对人才选拔方式的垄断和封锁。】⑦
“科举制真不错,朕需要很多人才,诸卿应该不会反对吧?”汉武帝刘彻,冲臣子们挑眉道。
察举制就是他开创的,但比起察举制,还是科举制更香。
而刘彻的臣子们,他们敢说不吗?
不过他们虽然不敢直接反对,却不代表他们没有别的办法。
“陛下,后世是因为书籍多了,才能开始科举制,而咱们现在的读书人数量并不够。”
“无碍,朕相信这事后世会解决的。”刘彻有信心。
他的臣子们不再劝,心里则迫切起来,希望家里孩子们好好读书习武,要不然没有本事,他们脱颖而出的难度更大。
他们在心里流泪,不明白好端端的,世道为什么变化那么快。
“唉,科举制是挺不错,但朕用不了。”开创九品中正制的魏文帝曹丕叹道。
不是每个帝王都是秦皇汉武,没有那么强的统御能力。
嬴政先让人把科举制记下来,然后圈出科举制路上的重重障碍。
首先是书籍数量,然后是读书人数,这两样秦朝现在都不达标。
【科举制的开创和兴盛,离不开读书人和书籍的数量。
孔子之后,私学开始出现,读书人的数量开始变多。
书籍数量,则和一项发明有关。】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六十章
【在那项发明之前, 人们是怎么让书籍数量变多的?
那就是手工抄写,为此古代还衍生出专门的相关职业:拥书。】
“手抄书很正常吧。”很多朝代的人听后道,因为他们就是手工抄书的时代。
“抄书可以加深自己的记忆, 问题是书的数量不够多。”他们连书都是抄的,数量上自然没办法增加多少。
“以前的人居然抄书, 还一用就是那么多年。”后面朝代人, 对前面前朝手工抄书的人表示同情。
要知道古人抄书历史,可是历经很多朝代。
【那项发明就是印刷术。
印刷术的出现, 极大增加书本的速度, 让书本价格也降下来。】
“我就知道是印刷术!”之前有猜到的诸朝百姓们忍不住激动。
而没有印刷术的朝代, 则是一知半解,“印刷术是什么技术?”
【印刷术最先出来的是隋唐的雕版印刷术,是由古人们的印章和石刻演变而来。
只是比起印章和石刻, 雕版印刷的字迹更多、范围更大。】①
“原来是印章和石刻。”哪怕是秦朝,对印章和石刻也不陌生。
姜叶一举例他们就明白了,更别说还有相应的视频。
当然, 视频里面雕版印刷术和印章、石刻流程还是有所区别的,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
只见雕版印刷术先是雕刻好模板, 然后拿纸张拓印, 速度比抄写快了不知多少倍。
“陛下,我们现在就能弄出雕版印刷术来。”秦朝, 李斯激动道。
他们已经在造纸,雕版印刷术完全可以同步进行。
“后世果然有增加书籍数量的办法。”嬴政等执政者唇角微勾。
然后就下令让人雕刻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技术并不新奇, 新奇的是其拓印思绪。
那些习惯抄书的时代,看到雕版印刷术, 都惊呆了, “这, 这比咱们抄书速度可快多了。”
“本以为咱们能够抄书,已经是大幸,没想到后世居然还有这种办法。”
“这样一来,未来的书籍数量,肯定会增加,不会再像咱们现在捉肩见肘。”
“可是雕版印刷术拓印出来的字体,哪有咱们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记忆深刻和清晰。”
“确实,雕版印刷术的纸张会缺胳膊短腿,不过瑕不掩瑜,且它们拓印的数量并不止一张,有瑕疵完全可以替换。”
“雕版印刷术最先出现?难道后面还有别的类型的印刷术?”唐朝,李世民感兴趣道。
他们已经有雕版印刷术,现在对其他的印刷术很感兴趣。
【雕版印刷术后,是活字印刷术。
跟雕版印刷术比起来,活字印刷术更加灵活,成本也更低。
雕版印刷术不能出错,一旦失误,整个模板就会废掉,活字印刷术则避开了这个缺点。】②
“活字印刷术,难道是把整块模板上的字,分成了一个一个的?!”有人从名字上做简单推断。
“要真这样,那活字印刷术,还真比雕版印刷术更灵活。”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是北宋毕昇,但可惜直到毕昇临终,他的活字印刷术都没得到重视。
诚然,那时候活字印刷术还不成熟,比不上已经体系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但其思路想必没有人会觉得无用。
可事实确实,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毕昇,在北宋却是籍籍无名,如果不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可能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是毕昇。】③
“活字印刷术,怎么可能没用呢,就算当时用。的是雕版印刷术,也可以对毕昇进行嘉奖,而不是无视对方的存在。”北宋的做法,让其他朝代不知说什么是好。
吐槽过后,他们赶紧去记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