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155)+番外
“说,说的也是,后世人数那么多,参加高考的人数多,也说的过去。”
如果说底层人看到的是数量,那么诸朝有识之士们,看到的就是质量。
面对如此数字,就是嬴政都失态,“每年超过千万的人才,朕也想要!”
其他帝王/执政者:谁不想呢!!
“这种学习方式,后世聪明的孩子,根本不存在漏网之鱼吧。”
他们感觉后世的学校就像一层层筛选的渔网,每层筛选,都能看到鱼儿们的学习天赋。
后世高考就是跃龙门,跃过去会更加耀眼,跃不过去,也不至于像鱼儿们拼的粉身碎骨。
“本以为咱们科举已经够激烈,没想到后世的学习环境,也不容小觑。”
“咱们科举人数,好像比后世少,是不是说后世高考比咱们科举更加难?”
“困难程度不是看人数这么算的,还需要考虑其他情况。”
【大家如果想好了,可以把答案以评论的方式发出来。
等大家评论完,我们就揭晓答案。】
“科举难,寒窗苦读数十载都考不上的人大有人在。”
“高考难,毕竟那么多人数呢,古代科举人再多,也没达到那个数啊。”
诸朝古人们纷纷回复评论,还给了相应理由。
【我们看到大家的答案了,在答案揭晓前,需要明确咱们现在的高考,跟古代的科举制比的是难度,而不是其他东西。
因为古代科举过后,考中的人可以为官,咱们的高考考完,会步入更高、更好的大学,虽然人都是人生的分水岭,但古代的科举更具含金量。
至于咱们要想考公,也就是古代的入仕,还得继续考下去。】⑤
“后世孩子们也不容易啊,原来他们高考过后,只会去更好的学校,而不是像咱们可以为官,他们未来的路,还有的走。”
不像他们,科举考中,就彻底解脱。
“仔细想想后世高考也不可能直接为官,每年超过千万的高考,最少也有几万人脱颖而出,后世哪来的那么多岗位安置他们。”
“也就是说后世高考虽然和咱们科举难度差不多,却又不像咱们科举,考中能彻底翻身。”
“他们要想入仕,还得继续考下去。”
“等等,入仕,后世女子们也能入仕吗?”有人心里猛地咯。噔。
“这不废话吗,后世女子们都能入学了,再加一个入仕怎么了。”
虽然他们也震惊、意外和想要排斥,却又不得不正视现实。
“后世女子们果然能入仕。”诸朝许多女人不自觉的欣喜。
尽管之前就猜到,还是忍不住高兴。
【好了,现在揭晓答案,现代高考、古代科举两者比较,是古代科举更难。
原因是古代科举人数少,但是考中的人,和其官职岗位也少。】
【而咱们后世高考人数虽然多,可考中的概率也更大,只要咱们后世不考砸,上大学基本没问题。
就算不拿高考比,而是拿咱们考公含金量比,依旧是咱们更简单,因为咱们现在的岗位比古代岗位更多,几率更大。】
“也就是说咱们科举人数少,官职也少,后世考公人数多,官职也多。”
“醒醒,咱们科举人数哪里少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以为这话是说说的。”
“这不是跟后世每年千万的考生们比吗,别的不说,后世每年高考的考生们数量可真惊人。”
他们自认是见过科举竞争激烈的人,结果后世的高考人数之多,他们还真没见过。
【刚巧近期有批高考生,我们去采访他们,看看他们对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未来规划,是说考虑以后做什么吗?”
“这孩子们能自由选择?不是他们父母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吗?”
这是阶级固化的朝代,比如元、明、清。⑥
“要是这样,那他们多年苦读,又算什么?”
继承父母衣钵,可没必要上那么多年学。
“肯定是入仕啊,要不然那么多年的书不白读了!”
没错,古代文人们读书的原因,就是这么直接。
很快镜头给到高考生们,有女有男。
面对记者和镜头,她们侃侃而谈。
【“不出意外的话,我以后会考公,然后回去家乡,为家乡做贡献。”一个衣着朴素,沉稳踏实的女孩子道。
伴随女孩话落,镜头来到一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便利的山村,这就是女孩长大的地方。】
“这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啊。”诸朝古人们呢喃。
跟他们对比,女孩生活条件自然不差,可跟后世生活条件一比,女孩绝不算过得好。
“为什么入仕后,还想回到那个穷地方?”
“后世入仕的地方,还能随便挑吗?”
【下一个镜头移向女孩不远处的男孩,男孩刚才也听到女生的话。
见记者询问,他嘴角蕴含一丝苦涩,“原本我也计划以后考公,结果我爸醉驾出事,让我失去考公资格,现在已经换成农学,希望以后能为大家培养出更多好吃的粮食和水果。”⑦】
“他在说什么!他读了那么多年书,居然想去种地?什么农学,说的好听,不就是种地!”
“没听人家孩子说是因为亲爹醉驾,没有了考公资格吗,不过后世当爹的喝酒开车,居然还会影响孩子们入仕?!”
“我们当然知道,不过你们不觉得他前后选择,差别过大吗?一个是入仕,一个是种地啊,他怎么能那么坦然?”这才是他们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