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41)+番外
就好像只要他拒绝承认,大唐就依旧是盛世,不会迎来安史之乱一样。
“陛下,安史之乱中的安一定是安禄山,望陛下严惩安禄山!”李隆基不愿意面对现实,不代表他的臣子们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他们赶紧求见李隆基,希望李隆基及时止损。
可惜他们忘了,年迈的李隆基早就不复年轻时的虚心纳谏。
面对群臣的意见,李隆基非但没有采纳,反而斥责,“安禄山乃朕肱骨之臣,你们如此逼迫朕处置他,究竟是何用心?”
这话简直诛心,安禄山是陛下的肱骨之臣,那他们算什么?
就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情绪也一阵翻涌。
李隆基的臣子们不明白,他们曾经英民神武的陛下为什么变成这样?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别说安史之乱的安有可能是安禄山,原本历史中,就算安禄山真的造反,消息传到李隆基耳朵里,李隆基依旧不信。②
安史之乱前,李隆基和臣子们僵持住。
而安史之乱后的李白和杜甫听到姜叶的话,隔空同时落泪。
然后两人不约而同的评论,“能否详细说说安史之乱!”
可能是意愿太过强烈,李白和杜甫的话同时变成评论。
“咦,子美,是我们两人的。名字,可是我们刚才并没说话啊。”安史之乱前,李白和杜甫正好在一起,看到彼此的评论,不由一愣。
“天幕很多朝都能看到,难道是未来的我们?能让他们如此在意,安史之乱难道是巨变。”杜甫担忧道。
他们身处女帝之后,一算他们的时间,就知道他们距离所谓的安史之乱、大唐盛世腰斩并不远。
可是他们又能做什么,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也想知道安史之乱发生了什么,大唐又是为什么腰斩,由盛转衰!”李世民、李治等唐朝帝王,自然关心大唐的未来。
武曌也没例外,毕竟就算未来大唐复国,国力也有她的功劳。
“陛下,是太宗陛下,是太宗陛下啊!”看到李世民的评论,正和李隆基僵持的臣子们别提多高兴。
反之是李隆基猛地沉下来的脸色,无他,就算他很崇拜太宗,也不想在自己可能犯错的时候看到太宗。
【好像很多人对安史之乱感兴趣,那就简单说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李隆基这位帝王,在帝王里算独树一帜,他的帝王生涯可以简单概括为:前半生英明至极、后半生昏庸彻底。】
【英明的前半生,李隆基虚心纳谏,和臣子们齐心缔造开元盛世,把大唐国力带到巅峰;
昏庸的后半生,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宠奸佞杀忠臣、强夺儿媳为妾、认安史之乱主角之一的安禄山为干儿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不甘成为太上皇,和儿子互相争权夺利,把短时间能解决的安史之乱拖至八年之久。】③
【用时间可能无法描述安史之乱的残酷,我们上具体数据,据推测,安史之乱前,开元盛世期间,大唐户籍人口约在五千至六千万,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锐减至两千万不到,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大唐人口没了三分之二。】
【就算其中数据有水分,锐减一半的人口却是可以肯定的。】姜叶神色凝重道。④
“安史之乱让大唐人口锐减三分之二!”李隆基的臣子们听完,纷纷晕过去。
毕竟他们可是安史之乱当事人,谁能确保自己一定平安?
就连奸相李林甫,也很不可思议的看着李隆基,诚然他年纪已经很大,可是他还有儿孙在世啊。
哪怕李林甫不是好人,也不想自己儿孙经历乱世。
李隆基顾不得李林甫无礼,他猛地摇头,“不,不可能,大唐才不会葬送在朕手中。”
“假的,这一切都是假的!”李隆基状若癫狂,无法接受巨大打击。
因为一旦承认,他将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
“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只剩不到两千万,要知道朕大唐初建,也是一千万人啊!”李世民双眼猩红,浑身带煞道。
隋末,杨广把四千多万人口折腾到一千万左右,未来,李隆基把大唐五六千万人口,折腾到两千万不到,直接相当于大唐几代帝王白干。⑤
“昏君,和杨广一样的昏君!”
“难怪后世说李隆基在帝王里独树一帜,一个帝王,怎能做到前半生明君,后半生昏君的?”李世民想不明白。
“前明后暗,唐玄宗名副其实。”唐玄宗之前,不知道唐玄宗的古人对唐玄宗的庙号表示认同。
唐玄宗之后的人,也很认可李隆基的庙号。
唯一不认同的,只有李隆基本人。
“得亏咱老朱家没有唐玄宗那样的败家子,希望太宗能挺住。”朱元璋一边庆幸,一边为唐太宗叹息。
“陛下,您现在悔过,还来得及!”李隆基的臣子们痛哭,生怕李隆基死不悔改,让安史之乱如期而至。
李隆基倒是想嘴硬到底,可是触目所及,都是不赞同的目光,他到底还没失去最后理智,知道怎样选择对自己更好。
“先去派人查探安禄山,看对方是否真有谋逆之心,毕竟朕不能只听信一面之词。”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说道,心里对姜叶非但不感激,反而磨牙霍霍。
尽管臣子们对李隆基的答复不十分满意,却也比李隆基继续冥顽不灵要好。
他们赶紧派人去查探安禄山的底,这次天幕提前暴。露李隆基的所作所为,今后李隆基再做昏庸决定,都得三思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