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婚第五年(200)
至于付之幸为什么忽然从花城回到家乡,妈妈也明白,她这个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走的时候两个女儿都在身边,算是善终了。
刚回到村子的那几天,她总是想商陆,想那些在一起的回忆,后来忙起来了,她便没心思再想了。
鲁南九月、十月是玉米丰收的季节,村里人都种玉米,付之幸到家后的几天,恢复成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
一大早起来,天还蒙蒙亮,她起床先煮中药。爸爸说这药是鲁南的名医开的,西药不能吃也不能打化疗,中药成了妈妈的精神支柱。
付之幸在厨房用砂壶煮上药,煮一小时,将药汤分两次倒在碗里,放在桌子上晾着,提醒妈妈准时喝。然后付之幸和安安带上防晒袖、防晒帽,去自家的地帮爸爸收玉米。
玉米地里,联合收割机发出轰轰的收割声音,所到之处玉米秸秆都被搅碎折断了,付之幸和付之安拿着小刨子和化肥袋子,在后面捡漏,看有没有被机器落下的玉米。
之前收玉米还需要人工摘,她跟着爸妈一起摘,一摘就是好几天,从玉米地出来的时候身上都是红疹子。近些年农村现代化了,收割机也出现了,收玉米没那么费劲了。
一亩地玉米产量好的时候能产一千二百斤,今年玉米脱皮去芯可以卖一块三一斤,算是卖的贵的一年。十几亩地的玉米,一年到头只能卖一万块出头。
她曾经劝过爸爸不要再种地了,每年都累的要死,还挣的那么少。可是爸爸不听劝,这不是挣不挣钱的问题,种地几乎是每个村里农民的信仰,地还在,心就安。
付之幸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上,闻着玉米秸秆折断发出的清香,看着周围四处都在劳作的人,发现周围的年轻人屈指可数,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六七十的人。
她心里好奇其他农民都是怎么想的呢?他们为什么要种地?
收完玉米,收割机上的翻斗一翻,将玉米倒在了爸爸的拖拉机里,付之幸和付之安坐在玉米上面,爸爸用拖拉机带她俩回去。随着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两个人的身体一抖一抖的。
看着蓝蓝的天,整齐的村子,白白的水泥地,金黄的玉米,劳作的农民……她心里有个很激动的想法:她想为这个村子出一份力,用她所学的专业和技能。
几乎是瞬间,她就确定了方向和第一个选题。
她是导演,会写剧本会画分镜,给家乡拍几个小成本的宣传片不是问题。她有想法,懂拍摄,懂项目、会排期,她现在缺的,是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
但她一无所有,不会有人愿意跟着她一起的,不过没关系,她先试试水,专业设备固然重要,可现在内容为王的网络时代,好设备是锦上添花,重要的还是内容。
她打算用最简单的方式试水:记录+访谈。第一个选题是:“他们为什么要种地?”
有情怀,有内容,有深意,有素材,她还有时间、有技术,
说干就干。
付之幸这个人比别人快一点的是,只要是她感兴趣的,她想做就立马就去做。
大学时想学编导立马就跑去旁听,一听听几年;想锻炼身体但没钱,她就去跑步,一跑跑到现在;想写毕业大戏的剧本,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边写边学……
如果她在情感中有一半这样的行动力,估计现在也不会是这样的情景。
付之幸从拖拉机上跳下来,拖拉机倾倒玉米,倒了满满一院子。她一边铺平玉米,一边在脑子里捋着她后面要做什么。
后面的一段时间,付之幸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安排自己的拍摄任务。
访谈没有剧本,只有提纲,她带着妹妹围着村子跑了一圈,找到了三个适合访谈的人物。
村里留守老人多,看到两个年轻女孩要和自己聊天,都很乐意。
她买了三脚架、稳定器、反光板、麦克风……选择了一个明媚的好天气,和妹妹一起,拍摄了人生中第一个属于她的作品:《他们为什么要种地?》
三个访谈的对象,她足足拍了一星期,拍他们农忙的样子,拍吃饭、唠嗑,将农村人的真实生活展示出来。硬盘里的素材攒了好几十个G,她开始梳理素材,着手剪辑。
没有旁白配音,她就用自己的声音,她普通话很标准,配起音来有模有样。剪辑完一个八分钟的视频,她反复校验了好几遍,才最终发布。
可事情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她发布视频的几天,数据惨淡。
从游戏视频导演变成一个网络短视频导演,算是转行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影响着作品的方方面面。
她想找人咨询下,找来找去,能问的人都问了一个遍。
赵越说:“短视频和游戏宣传视频的营销、投放不一样,具体的模式我也不懂,你找营销的人问问。”
她是认识几个营销的同事,但仅仅是合作过而已,让对方把营销的一些内容告诉她,她一点把握都没有。果然,她鼓起勇气找那几个营销的同事时,对方打起了马虎眼。付之幸礼貌的挂了电话。
然后,张择锐的电话就打进来了,她不是很想接,但想到或许他可以帮忙,还是犹犹豫豫的接了电话。
“听春婷说,你回老家了?”
“嗯。”付之幸坐在大门口的石墩上,看着一群鸟儿飞过来啄地上的玉米粒。
“我看到你拍的视频了,拍的很好。”
视频是蔡春婷转发给张择锐的,蔡春婷一惊一乍的,说阿辛抛弃所有家当回老家创业,大家一定要多给她点赞评论转发啊!就差给她水滴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