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我与女配共战袍(312)

作者: 就爱折耳根 阅读记录

杨善君思索一番,还是觉得卢长青提出的问题,没什么大用。

“知道又如何?难道朝廷还能主动攻打不成?契丹人不会同意的,他们还得靠党项人牵制我们。”

“都知,我们身为大宋的官员,官家的近臣,我们的职责不就是为了为君王排忧解难吗?现今既然已经发现隐患,那我们就要向君王提出来,防范于未然啊!不然日后问题爆发出来,官家若是追责,结果我们能承担得了吗?”

杨善君拿起折子放到一边,仍然没太将卢长青的话放到心上,“行吧,我明日会交于官家查看,没事的话,你就退下去忙你自己的吧。”

“是,劳烦都知了。”

卢长青第二天并不值班,不过她一大早就来到衙门等着结果,见杨善君从外边回来,赶忙上前询问情况。

杨善君将手中的折子递给卢长青,语气淡淡地道:“你的折子官家已经批阅过了,你自己看吧。”

卢长青打开折子,看着最后那大大的“卿多虑了”四个大字想要捶墙。

她就知道会这样!

摊上赵祯这样的皇帝,是她的秽气!

“这下怕是外廷都知道你的名字了。”

卢长青不明白杨善君这话是什么意思,遂问道:“都知这是何意?”

“刚才王相公和陈相公都在,听我向官家奏明此事皆是大笑连连,说你杞人忧天,又向我问及了你的名字。”

卢长青想要冷笑,但忍住了。

笑吧笑吧,俩死老头!韩琦马上就要开大喷人了,到时这两老头齐齐打包被罢相,看还笑不笑的出来!

果然,自那天之后,白扶楹的名字不仅外廷的人知道,连后宫的嫔御们也都听说了。

当然不是什么太好的名声,尤其是外边那些大臣们,每次提到卢长青,大多都会跟上一句“妇人之见”。

卢长青本来是不知道这些事的,还是白士元托人带进来的家书,命令她不要在宫中胡来,免得让他在同僚面前丢人。

卢长青看完白士元的书信后直接烧了。

什么东西!一个从六品居然敢指挥她这个六品官员做事?多大的脸?

卢长青又展开一起被捎带进来的白行可的书信。

信里说何瑰逸生产了,是个男孩,已三月有余。

由于白明舟已经彻底废了,何家不愿意何瑰逸留在白家守活寡,说什么都要接女儿回去。

杜荷之一开始不愿意放人,最后白士元怕事情闹大了不好看,最终还是同意何瑰逸与白明舟和离,放其带着全数嫁妆归家。

至于吴想几人早在何瑰逸生产当月便放她们出府了,有的回了家,有的则留在京城中做些小买卖。

不服老的白士元又纳了一房妾室,说是刑部尚书晏殊给了他的自信,对方四十七岁都能生儿子,还不满四十五岁的他自然也可以。

喜得新人忘旧人,卢长青之后没少在林文卿寄来的书信里看到对方对白士元的抱怨。

还抱怨,那就是还有感情,若真没感情,那是半个字都不会提。

卢长青给林文卿提供了两个方法,要么爆发大闹一场,跟白士元一刀两断,要么就忍气吞声憋着。

信送出去后,估计是看出来卢长青嫌烦,林文卿再来信,便再也不抱怨白士元了。

1038年注定不是一个平凡年,青州多地发生洪灾,灾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

韩琦连疏四人庸碌,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使四人同日罢职,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

同时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赵祯开始从朝廷内部裁员。

裁是不可能裁的,庆历新政改革那都是被逼的没办法了,赵祯才开始革新“祖宗之法”。

其实朝廷官员早就发现国家财政问题和制度的不合理。

三冗问题应该是宋祁最先提出来的,宝元二年(1039年)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宋祁曾上疏《三冗三费疏》,建议朝廷“去三冗”、“节三费”,这个时候就已经点明了朝廷需要对“祖宗之法”中的流弊进行改革的方向。

然而没人敢动,大家又不是傻子,想想史上那些改革的政治家,有几个下场是好的?

第237章 不叫清平,乐不起来(6)

赵祯也愁,赈灾要花钱,可是国库里钱不多了。

自赵祯即位以来,尤其是其亲政之后,终其一朝,地震、洪灾、旱灾、蝗灾等各种灾害频发,赈灾的费用加上西北边境应对西夏的军费,据后来苏舜钦上疏所说:光是宝元元年(1038年)主管财政的三司花费已经“二十倍于祖宗”,国朝用度严重不足。

宋史一般不怎么洗自己,是什么就记录什么,所以早在今年,国家财政就已经告急。

就在赵祯焦头烂额之际,宫里传来了好消息,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注:由于俞充仪的那个孩子生下来就死了,所以宋史资料一般都是将福康公主认作仁宗的第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便是历史上那位因婚姻不幸被逼得疯过一阵,最终英年早逝的福康公主。

衙门里的人纷纷为皇帝高兴。

“这么多年了,官家可算有自己的孩子了,只是可惜了,若是个小皇子就好了。”

杨善君跟在赵祯身边多年,对他自然是忠心耿耿,她说出这样一番话也不奇怪。

毕竟在这个世界的人眼中,只有男人才是正统。

上一篇: 将将好 下一篇: 盛夏味百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