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我与女配共战袍(348)
曹丹姝一时半会没想起这人是谁。
“太宗的长子元佐。”
听卢长青这么一说,曹丹姝立马想了起来。
“潞王当初已入住东宫,可最后因心疾发作犯下错事被废,若是官家日后也犯心疾,你不就能挟太子以令诸臣了吗?”
曹丹姝愣怔地看着卢长青,半晌才从嘴里吐出“大胆”两个字。
“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那可是官家!”
卢长青道:“太祖也曾是皇帝,不也去世的莫名其妙吗?斧影烛声,传弟不传子,那个时候谁都觉得奇怪吧。但现在的皇帝全是太宗一脉,谁又敢说太宗半点不好呢?”
“够了,以后别再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了。”曹丹姝伸手阻止了卢长青的话,不想再听卢长青说这些话,朝她摆了摆手,“你先退下吧,我一个人静一静。”
卢长青遵旨退了下去,一个人走出宫殿。
有武则天那个先例在,曹丹姝想走武则天让自己儿子识趣挪位的路子根本行不通。
卢长青都能看出曹丹姝现在就是刘娥2.0,朝里那些老狐狸能看不出来?肯定防她比上一辈朝臣防刘娥还要严重。
所以只能靠熬时间,熬过赵曙这几年,再带着赵曙的男儿熬几年,熬到这朝堂上大半都是自己的心腹后,这样才能走到武则天的那一步。
卢长青不信曹丹姝看不明白现在朝堂的形势,若她真有夺权的心思,那她就只能走卢长青为她规划好的路。
开设女子科举一事最终还是定了下来,高滔滔与赵曙的婚事也被定在了明年的三月。
曹丹姝后来又找了卢长青,神情很是疲惫地道:“滔滔那孩子很是喜欢官家,扶楹,我们还是等一等吧。”
卢长青安心了,知道曹丹姝心中动摇了,遂笑着道:“自然是要等的,如今高姑娘和官家都还小着呢。”
第一届女子科举由卢长青主持,流程跟普通科举一样,秋天各州举行解试(即明清时期的乡试),第二年春天在由礼部主持省试,最后才是殿试。
考试的内容卢长青替从学子们画了重点,与普通科举一样,重经义和策论,另外也要考法科。毕竟未来是要做官的,不懂法如何守法或者判案?
在京城开设的解试的考堂上,卢长青看到了两个熟人,白行可和白惟静。
自白行可当初离京后,两人再无书信往来,几年不见,白行可变化还挺大,看着比以前结实了不少。
路过对方座位时,卢长青扫了一眼白行可的答卷。
说实话,答得很差,这次应该是没戏了。
倒是白惟静答的还不错。
白惟静今天能出现在这里,多亏了杜荷之,也许是在卢长青身上受到了启发,在自己男儿靠不住,二女儿又离京的情况下,她想起了家里还有一个女儿。
白惟静虽然胆子小,但在读书上还有些天分,于是请了夫子进府来教白惟静读书。
白行可毫无意外在第一轮解试便被刷了下去,由于是第一届女子科举,如果按照普通科举的规格来,全国能进省试的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所以卢长青几乎是在放洪水,白惟静在省试以倒数第二超低空飞过。
宋朝科举平均每次录取三百人左右,由于目前朝廷本来就在裁人,所以卢长青建议曹丹姝这次干脆只录取八十人。
曹丹姝皱眉,“会不会太少了?大臣们怕是又得吵。”
“娘娘,想想前唐,每年科举录取进士不过才二三十人,咱们这个人数不少了。”
曹丹姝被说服,不顾群臣反对,下令本次进士只录取八十名,女子凑了四十名,男子凑了四十名。
有人果然拿人数说事,曹丹姝不悦道:“即便我录用女子,可男子的名额不也还是比唐朝的多吗?你们还有什么不满的?”
卢长青将白惟静送去了幽州做推官,主要负责审理案件和处理地方上的诉讼事务。
在白惟静离京时,卢长青去送了她,拍着她的肩膀,要她好好干。
幽州那边迟早得打起来,只要她干的好,用不到两年,她肯定能挪地方。
马车骨碌碌地离开,卢长青这才有时间跟白行可叙旧。
两人坐在亭子里,卢长青问白行可道:“三姐,这些年你都去哪里了?怎么一封书信都不曾寄到家中来?”
白行可笑着道:“一开始去了扬州,本来打算插手族中生意的,可族中长辈见我是个女人,不准我插手,于是我便从扬州出发,一边做点小生意,一边旅游。
后来听说你连败李元昊两次,我便去了洛阳。再后来我们的军队打进了夏国,我便跟几位认识的朋友组了一个商队,做起了边境贸易,赚了一点小钱。”
“那你现在还做生意吗?”
白行可点了点头,“做,这次回来主要是想试试,想着第一次女子科举,考题肯定不太难,看能不能踩到狗屎运,事实证明临时抱佛脚果然不行。”
“那这次回来后,还走吗?”
“要走,趁着年轻多赚些钱,总不好让你一个人养家不是。”
有了追求挺好的,而且白行可以前在白府学的就是管家那一套,跟财物打交道,就目前而言,做生意比做官可能更适合她。
“那你在家多住一些日子吧,这几年主母挺想你的。”
白行可感激地看着卢长青,“四妹,谢谢你这些年在我不在的时候照顾我母亲和家里。”
“说这些做什么,我们是姐妹,那不也是我的家吗?”
白行可听闻这话鼻头忽然一酸,眼眶瞬间便红了,“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