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缉凶(24)
竹韵:“回家也是闲着,我来查点资料,随便整理一下这阵子听讲座的收获,你下班吧,我关门关灯。”
顾明珠刚准备应好,余光看见诊所的玻璃大门外站了个身形消瘦的女人,女人带了个帽檐宽大的草帽,看不清脸。
她微微抬头怯生生地往里面看了眼:“请问竹韵,竹医生在吗?”
顾明珠想说他们已经下班了,明天再来,竹韵拦住她转身:“我是竹韵。”
女人似乎犹豫了下,迈进一步,拿下了草帽。
竹韵看清了女人的脸,正是那天晚上在陵市跨江大桥上企图跳江自杀的女人。
顾明珠嘟了嘴,有点不情愿,这个点来,意味着她不能按时下班,谢山青还等着她呢。
这时,陈故从档案室里出来:“小顾,没事你走吧,这里我看着。”
顾明珠千恩万谢,挎起小包,哼着歌走了。
竹韵感激地对陈故一笑:“辛苦了陈老。”
将女人迎进办公室。
女人坐在沙发的边缘,局促地开口:“我,我叫吴楠。”
竹韵给她倒了杯热可可,甜的东西能帮助稳定人的情绪:“吴女士,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吴楠看起来十分紧张,眼神飘忽,舌头不断地舔着嘴唇,双手握拳,身体僵硬。
好半天,她才问:“竹医生,你经历过被千夫所指的滋味吗?”
第14章 虐杀2
◎竹韵瞬间想到了“网暴”这个词。 后来的世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
竹韵瞬间想到了“网暴”这个词。
后来的世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对人、对事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和不切实际的指责嘲讽。
那些人似乎根本不关心事情的真相,也不在意被网暴人的死活,人云亦云,只管自己一时痛快。
法国作家保·瓦莱里曾说过:“谎言和轻信交/配产生了舆论。”
事实上即便没有网络,舆论从来就是一把杀人的利器,古有杨震,后有阮玲玉,他们都是不堪舆论的压迫,选择自尽。
竹韵看着面前的吴楠,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力感油然而生,谣言从来都不是止于智者,即便用生命去制止,也只能换来一句“若不心虚为什么要死?”
竹韵轻声问:“吴女士,可以和我说说吗?”
吴楠的拳头止不住地颤抖:“我,被囚禁了十六年,四个月前被救了出来……”
竹韵一愣,是上午熊少华说的囚禁案,那会在车上她没来得及问,没想到吴楠就是那个被囚禁的被害人。
“明明我才是受害者,我也只是说了实话,为什么最后我成了罪人……”
吴楠抽泣着讲述。
十六年前,十二岁的吴楠放学独自回家的途中失踪,从此,人间蒸发般再无音讯。
所有人都以为她死了,连她的父母都对寻找她的下落不再抱希望。
没人知道吴楠就在离家不足十公里的地方,被关在了地窖中囚禁虐待了十六年,生下了两个孩子。
吴楠被解救后不久,媒体采访,吴楠讲述自己的遭遇时不仅没有怪责囚禁她的那个人,还替他求情,希望法律能对他从轻发落。
言论一出,一时间令所有人哗然,舆论的风向立时转了方向,原本对吴楠无比同情的人们开始谩骂,说她活该被抓,活该被男人玩弄、虐待,诅咒她和她的孩子,叫嚣着让她们去死
甚至连媒体的报道也开始指责女人。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论坛,或直接或隐晦地表达吴楠根本不是被囚禁,她是自愿的,说不定是她勾引了男人。
舆论开始一边倒,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囚禁、虐待的事实,以及那位帮凶妻子。
有人说如果非要定那男人的罪,大概也就是与吴楠发生关系的时候吴楠还不满十四岁,与幼女发生关系,无论女方自愿与否都算强/奸。
甚至连吴楠的父母亲戚也开始对她质疑。
吴楠受不了各种谩骂、质疑和满怀恶意的谣言选择跳江自杀,被路过的竹韵救下。
说到这里吴楠已经泣不成声。
前段时间忙,竹韵没关注新闻,对事情不太了解,但她确定,吴楠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因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劫案而得名,又称人质综合症,是指受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同情、认同、依赖等感情,结成融洽、友好的关系,甚至开始帮助加害人的症状。
心理学上对病症的来源还不能解释,但竹韵相信,她在被囚禁中一定发生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
那晚被竹韵救下,犹豫再三,吴楠鼓起勇气来了韵和心理诊所。
做了初步治疗,竹韵将吴楠送到门外:“吴女士,一周后复诊,可以多听舒缓的音乐,如果有条件可以养一只小动物,对你的情绪会有帮助。”
送走了吴楠,陈故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身后。
“那个案子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不过案子的细节报纸上不会写,可以去市局查。”
竹韵转身:“谢谢陈老。”
……
竹韵算了下时间,如果路上不赌,去市局查档案再蹭封析扬的车去警院听讲座,正好来得及。
案子不是市局办的,档案在城南分局高地县派出所。
封析扬不在,拿着宋局批的条子,熊少华自告奋勇带竹韵去调档:“竹医生,其实这个案子你都不用去调档,问老大,他最清楚。”
竹韵不解。
“那会老大还没回来,在派出所……”
看见竹韵疑惑的眼神,熊少华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忙往回找补:“就……反正因为一些不重要的事,老大在派出所待过一阵,那天有个男的带了两个姑娘上户口,一个姑娘看着八、九岁,另一个小一点,大概五、六岁样子,俩小孩儿长得又瘦又小,脸上白得都没血色,老大起疑,多问了两句发现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