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红火小日子(116)
张途是过来人,看陆承泽的样子,八成是有了心上人。
他挑挑眉,戏谑调侃道:“是哪家姑娘这么有本事,叫你上了心?什么时候请我们喝喜酒啊?”
“八字还没一撇的事,要是真有那么一天,喜酒管够。”陆承泽摆摆手,不欲多谈。
张途人长得粗旷,性子却是个知情识趣的,遂转了话头,另寻了话题说笑开来。
隔日下午,陆承泽来到摊子上帮忙收摊,他今日休沐,想去周家把钱交给秋姨。
为此他起了个大早,先去市场上挑了两条鱼,刚从河里打捞出来的,又大又新鲜。
担心鱼死了不好吃,他特意寻了个木桶,把鱼养在里面,这会还活蹦乱跳的,蹦跶得欢。
回家的路上,清文拿着树枝一路上逗着鱼玩,清荷往桶里看了看,两条鱼精神还不错,一时半会死不了,也就随弟弟玩了。
刚到院子门口,几人还没下车,在门口等着韩忠就迎上来:“老爷,姑娘,少爷,清波少爷,陆少爷,你们回来了。”
一连串的老爷少爷,听得周明远和周清波嘴角直抽,他们就是泥腿子,叫什么老爷少爷,听着别扭。
周明远一开始就不习惯,让韩忠直接叫他的名字,其他方面韩忠和金婆婆一说就改,唯独这件事,两人不肯,说是要尊卑有序。
对此,清荷倒是很满意,这说明韩忠和金婆婆都是知道分寸的人。
懂分寸的人才知道恪守本分,省得以后心大了,做出奴大欺主的事。
陆承泽拎着桶走进院子,木桶晃动,那鱼在里头重重一跃,溅起的水花,掉落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留下一串印记。
“虎子,你上哪儿买的这么大的两条鱼?瞧着一条就得有八九斤的样子。”李氏伸着头往桶里瞧了瞧,看见这么大的鱼,忍不住惊呼出声。
李氏一开口叫虎子,陆承泽跟着勾唇一笑。
他喜欢周家人叫他的小名,听着亲切,略显土气的名字,带着父母对他最殷切的期盼,平添了几分归属感。
“李奶奶,您老眼力真好,两条鱼一共十六斤七两,刚捞出来的新鲜大青鱼,去晚了还买不到。”陆承泽把桶往几人中间一送,叫她们看一看又收回来。
鱼大劲也大,挨得近了,他担心溅出的水会把衣裳弄湿,秋姨怀着身孕,不能受凉。
刘氏见儿子回来了,算算也到了做晚饭的时辰,站起来揉了揉发酸的腰:“娘,二弟妹,我们先回去了,明天再过来。”
“大嫂,别回去了,就在这儿一块吃。这么大两条鱼,我们可吃不完。”万氏开口挽留刘氏,朱氏来闹过之后,越发珍惜和大房的感情。
刘氏捂嘴一笑:“那多不好意思,我们一家四张嘴,啥都不出,就光在你家白吃白喝。”
清荷进屋换了衣服出来,正巧听见刘氏这句话,便笑着逗趣:“大伯母,我家菜地里菜不多了,正打算去你家菜地摘点菜,你出菜呗!”
“行啊,这买卖多划算,我光出点菜就能吃鱼肉。”刘氏笑着回道。
两家关系好,时常一块吃饭,刘氏从不肯白吃,每回都要带些东西来。
或是送些她娘家带来的山货,或者带些鸡蛋蔬菜啥的,她知道二房现在不缺这些,但这是她的心意。
第106章 酸菜鱼片
两家人一块吃饭,算下来有十多个人,清荷吩咐金婆婆先去把米饭做上。
家里泡的酸菜能吃了,这两条肥嫩嫩的大青鱼,清荷打算做成酸菜鱼,酸酸辣辣的酸菜鱼,就得配香喷喷的大米饭。
金婆婆是做饭的好手,她擅长淮扬菜,淮扬菜口味平和清鲜,注重一个鲜字。
而云溪镇所处的平阳县,山高湿气重,偏好重口麻辣,口味上相差悬殊。
不过,她毕竟做了多年厨娘,是有真本事在的。
看自家姑娘做一次,就能做出七八分味道,因此金婆婆如今做重口的菜做得也不错。
听清荷说做酸菜鱼,这菜金婆婆没见清荷做过,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只得斟酌着问道:“姑娘,做酸菜鱼要准备什么?”
“婆婆,你剥点蒜,洗点生姜,大葱,其他的我来弄。”清荷知道金婆婆不擅长做这种大锅菜,她更擅长做精致的菜肴。
“哎,我知道了,姑娘。”金婆婆应了一声,拿了两头蒜,坐在灶门旁,边看火边剥蒜。
清荷从碗柜里拿了一个大碗,打开案台下方的柜子门,案台下边摆着两个大坛子,左边坛子泡的泡菜,右边坛子专门泡了一坛子的辣椒和酸菜。
揭下右边坛子的盖子,从里头捞了一大碗酸菜和泡椒,家里的酸菜和泡菜没有前世的好吃,泡得久了,吃着酸中带苦。
清荷先把酸菜洗了一遍,去除酸菜的酸苦味,再把酸菜切成小段,泡椒对半切开。
这时,陆承泽拎着杀好的鱼进来,他本来想坐着帮清荷烧火。
但金婆婆这会正坐在灶门前,他不好意思跟金婆婆开口,只好跟清荷说了一声就出去了。
清荷从桶里拿出一条剖好的鱼,放在菜板上,迟迟下不去手。
她刀工只能算一般,看着比菜板还长的鱼,大眼瞪着小眼。
金婆婆剥完蒜,起身看见自家姑娘盯着鱼出神,轻声问道:“姑娘,怎么了?这鱼有问题吗?”
“嬷嬷,还是你来片鱼片吧,这鱼太大了,我刀工不行。”清荷朝金婆婆眨巴眨巴眼睛。
“好,我先洗个手。”金婆婆显得很开心,主家越需要她越好,这样她才不担心会被再次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