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红火小日子(234)

作者:一耳清风 阅读记录

听说能买红薯粉条和辣椒油回家自己做酸辣粉,好多人都围在门口想要买。

红薯粉条是晒干的,清荷担心大家买回家不知道怎么做,安排杨九娘在铺子里教客人如何泡粉,顺带还教客人们一些红薯粉的吃法。

刚开业的店铺最需要的是人气,刘氏牢牢记着侄女教她的话,开业前三天,一律八折优惠。

在场的客人一听,有八折优惠,纷纷掏出钱来买上一份自己看中的商品。

有客人独独爱吃辣,一早瞄上了辣椒油,听到有优惠,当即拎了好几罐子走。

这其中就有金达,金达听说周记杂货有辣酱油卖,把摊子交给媳妇,自己一路跑着过来,把剩下的辣椒油包圆了。

刘氏喜得合不拢嘴,她就知道侄女的主意差不了,瞧瞧这生意,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金达不仅买了辣椒油,还买了不少红薯粉条,他想做酸辣粉的生意,不是他没良心要抢占周家的生意。

他来的路上碰到周姑娘了,特意问过周姑娘他能不能卖酸辣粉,周姑娘说她家以后不卖酸辣粉了,让他想卖就卖。

金达哪里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生怕抓不住酸辣粉的生意,晚上回去连夜准备好材料,第二天便卖起了酸辣粉。

金家卖起了酸辣粉,刘氏和万氏等人心里挺不舒服的,觉得自家的生意被别人做了。

清荷跟她们说,别人生意越好,红薯粉条和辣椒油卖的越多,该是好事才对。

她巴不得大伙在其他地方也卖酸辣粉,这样自家的粉条和辣椒油才能卖得更远更广。

众人细下想了想,觉得有理,便不再注意金家的生意。

只一个人觉得最遗憾,那就是余大嫂,酸辣粉摊子撤了,她家的生意就没之前好了。

不过这也没办法,做生意得靠自己,靠别人如何能长久。

第206章 修建学堂

八月来临,热浪一波比一波汹涌,滚滚热浪席卷了整个王家庄。

比浪潮更炽热的,是王家庄所有父母的心,村长已经通知了,要在村里建个学堂,村里所有孩子都能上学。

去府城前清荷就跟村长说过,若是拿下了府城的生意,就商量在村里建个学堂,让村里的孩子认几个字。

她说到做到,将自家的事情安排妥当后,立刻找了王有富商量怎么个办法。

学堂盖在哪里?盖多大?用多少预算?

一件件的都是事。

好在如今家里的事都有人操持,她才能腾出手来。

跳水泡菜交给了她娘,红薯粉条和红薯粉有赵慧,酱菜和辣酱油交给了杨九娘和金婆婆。

目前看来人手勉强足够,可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这让清荷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女工那边还好一点,学了一段时间多多少少能认几个字。

麻烦的是男工那边,一直没有办法进行教学,除了王长喜跟赵慧学了几个字外,其他人个个都是睁眼瞎。

村里的孩子念书是大事,不能把事情都堆在周家头上,王有富提出把村里祠堂边的两间房子拿出来做学堂。

清荷这边也很有诚意,直接说了村里孩子念书的书籍,笔墨都由她家提供,到时候请了先生回来,要念书的孩子,每人交些给先生的束脩便可。

村里的祠堂年岁已久,用是能用,就是太破旧,孩子们在里头念书不安全,左右也准备了盖房子的钱。

清荷干脆请了孙满堂来,把祠堂里外都修整修整。

另外还要盖几间给先生住的房子,没几个教书先生愿意到村里教学,为了吸引人来,她只能把其他福利弄好一些。

孙满堂来得很快,昨天找人通知他,今天上午他就带人来了王家庄。

大家都是熟人,沟通起来很顺利,清荷说了她的想法,盖房的队伍当天就开了工。

正值八月,天气热,地里还要抢收,这一次修缮祠堂和给先生盖房,清荷没请帮工,不是什么大工程,花不了多少时间。

想着天气太热,还给每个工人每天添了五文钱的工钱,她家现在每月有上千两银子的收入,这点钱并不算什么。

令她没想到的是,开工后会有很多村里人主动来帮忙。

家里的壮劳力都在地里干活,来帮忙的大多是留在家里的妇人和孩子,或是劳力足的人家特意安排过来的几个年轻汉子。

清荷还看到村长家的张奶奶,眼见张奶奶带着一群人帮着搬砖铲土,她慌忙走过去拦着:“张奶奶,你们这是做什么?”

“清荷丫头啊,帮村里建学堂是整个村子的事,男人们挪不开身,咱们这些人也能帮着出把力,早一天建好,孩子们早一天念书。”张氏感激地看着眼前的姑娘,要不是这姑娘,她家里只怕是难过得很。

为了大孙子念书的事,小儿子两口子闹了好几回,眼看老头子就要压不住了,是清荷把大儿媳妇罗氏招到作坊做了女工,一个月拿着半两银子的月钱。

还有大孙子永才,也接了抄书的活,挣了些钱,孙女也跟着认了字。

这一回要办学堂,需要不少书,这个活又交给了她家永才,等学堂建好,她家小孙子也能念上书,张氏感激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张奶奶,不用你们帮忙,天这么热,赶紧带着孩子们回去,别把孩子们热中暑了。”一群娘子军和孩子来帮忙,清荷哪里忍得下心,光在太阳下晒着就能晒脱一层皮。

“那不行,不帮着做点事,我心里不踏实。”张氏就想出一份力,全了她的一份心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