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红火小日子(267)

作者:一耳清风 阅读记录

村里其他盖房的帮工,见到他胳膊和腿上触目惊心的伤痕,暗暗咽了咽口水。

王家贵也是其中的一员,他这些日子跟唐平混得熟了,说话也直一些,看见他身上的伤痕,问道:“?唐平,你身上这么伤都是战场上留下来的吗?”

“是啊,上了战场哪有不受伤的,不仅胳膊上和腿上有,背上也有。”唐平说着一撩衣服,给众人看了看他背上的伤疤。

周围的人顿时发出一阵吸气声,王家贵更是满眼敬佩:“唐兄弟,你真是英雄,你们这些敢上战场的人都是英雄。”

唐平被夸得不好意思,哈哈一笑:“说啥呢,我就是一个无名小卒,哪里称得上什么英雄,要像校尉那样的人才是真的英雄。”

校尉?

那不就是虎子,众人来了兴趣,让唐平讲讲陆承泽的英雄事迹。

提起陆承泽的英雄事迹,唐平一下来了兴致,什么夜袭敌军捣鼓粮仓,大战突厥第一勇士,听得一众村民惊呼声不断。

唐平最崇拜陆承泽,他从一个底层士兵一步步爬到八品校尉,众人只看到他运气好,这么快就能得到封赏。

何曾见到过他为之付出了什么?

只有他们这些一直在陆承泽身边的人,知道他能有今天,那都是数次死里逃生闯出来的。

村里人四处传颂陆承泽在战场上的英雄事迹,周家人自然也听说了,连着两天,周家人的脸都是黑的。

唐平惊觉闯了祸,再不敢讲战场上的事,再有人来打听,他都含糊其词,蒙混过去。

正月初八周家开了工,一切渐渐恢复正常,到了初十,黄秀才母子也回来了。

于氏回到村里,还没收拾自家的行李,先抱着一个包袱到了清荷家里。

她给清荷一家带了不少土货,什么木耳,核桃,笋干,腊鱼,腊鸡等等一大包东西。

村里的学堂其实要正月二十才开学,黄秀才想早些过来,找苗不离问问课业上遇到的问题,就跟于氏提出,想早些来王家庄。

于氏也觉得王家庄住着更舒服,儿子一提,她立马跑去收拾行李,第二天就回了王家庄。

哪怕才在王家庄住了几个月,于氏母子对王家庄的感情却很深,母子俩一致认为,王家庄比他们真正的家乡有人情味多了。

正月十五,小元宵满一岁,家里没有大办,就一家人在一起聚了聚,算是给元宵办了个生日宴。

令人感动的是,刘广林还记得元宵的生日,特意来周家参加了元宵的生日宴。

孟奎也来了,他还带来了钟灵秀给元宵准备的周岁礼,说是年前就准备好了的。

李氏看看孟奎再看看唐平,总觉得这两小子越看越像。

倒不是这俩人长得像,单论长相来说,孟奎更秀气些,唐平粗旷些,就是李氏总觉得这俩孩子性子很像,都挺古灵精怪的。

第235章 寻求帮助

正月二十这天,村里的村学开了学,今年村里的村学多了好几个孩子。

最主要的其实就是大伙手里有钱了,自然也就愿意花钱让孩子认几个字。

之前就算周家包了书籍笔墨,也还有夫子的束脩要自己交,别看只是几百文钱,对有些人家里来说,几百文钱也是天大的难事。

村学开学的同一天,孙同带着他母亲到了王家庄。

正月里赶路风大,孙同怕母亲受冻,花钱买了车厢,和他自己的马配成一辆马车。

孙同母亲在车厢里头待着,孙同在外头赶车,王家庄路好,马车也能在村子里来去自如,孙同驾着马车一路行到清荷家门口才停下。

他从车上下来,先朝院子里唤了两声周东家。

他既答应在周家做事,自然不能再叫清荷妹子,还是唤一声东家更合适。

韩忠和周清波又去了府城,万氏和杨九娘照旧在作坊里忙着。

周明远和苗不离几人去了地里,李氏带着妞妞和元宵出去遛弯了,因此诺大个院子,只有清荷和金婆婆在。

清荷听见声音出来开门,见是孙同,脸上扬起一抹微笑:“孙大哥回来了,大娘接来了吗?这一路可还顺利?”

孙同点点头,指指车厢:“路上很顺利,我娘身体不好,在里头躺着,东家别见怪。”

接了母亲过来,本是件高兴的事,清荷却没看到孙同脸上有丝毫喜气,反倒一脸的沉重,清荷心中纳闷。

可她和孙同也不甚熟悉,也不便多问,只是道:“不会,大娘一路辛苦,在马车里待着也难受,家里收拾了两间房,你让大娘到屋里歇息,舒坦点。”

这时,唐平不知道从哪里听到孙同回来的消息,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孙大哥,你终于回来了,咱们的房子就差盖顶了,大娘呢?怎么没看见大娘?”

“辛苦你了,唐平,盖房的事,本来我也该出一份力的,可是我偏偏有事耽搁了。”唐平的打扮,一看就是在卖力做事情。

东家给自己盖房,自己一分力都没出,孙同挺不好意思的。

唐平一抹头上的汗,不在意地摆摆手:“自家兄弟,说什么外道话,东家请了帮工,我也就是帮着搬点东西而已,你别光站着,快把大娘请出来,我还等着给大娘问声好呢!”

“好……,我娘她……她在车厢里,我把她背出来。”孙同苦涩一笑,然后爬上车,从车里背出个老妇人。

清荷与金婆婆,唐平等人扬起笑脸盯着车厢,正准备跟孙同母亲招呼两句。

可当他们看清孙同背上人的模样时,笑容僵在脸上,所有的话也都哽在了喉咙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