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红火小日子(391)
清荷跟在娘身后,伸头看向堂屋桌子上,发现一家人都还没动筷子,显然是在等着她一块吃饭。
她不好意思地吐了一下舌头:“嘿嘿,娘,我一时高兴过了头,都忘了吃饭这回事了。”
万氏无奈地瞪了女儿一眼,都嫁人了还这么一出是一出,总长不大似的,以后可怎么办哟!
想是这样想,万氏嘴里却一句话没有,并且还给女儿亲自动手添了她喜欢吃的肉粥,自己才坐下来吃。
自己和当家的还在,能多宠孩子几年也是好的,等日后女儿跟着虎子回了京城,两个孩子还不知道要遇到多少事。
清荷不知道她娘由这么一件小事,生了千万的念头,她心中惦记着锅盔灌凉粉,吃完早饭就拉着金婆婆去和面烤锅盔。
打锅盔算是个技术活,打得好的锅盔吃起来又香又脆,打得不好的,那就是软踏踏的,吃起来绵绵的不香。
清荷之所以会打锅盔,得益于她有个好朋友。
她外婆家的房子和好朋友家的房子挨得很近,她和她好朋友从小一块长大,好得跟亲姐妹一样,好到什么程度呢。
她大学毕业那会,要租房子钱不够,找她朋友说借点钱,她朋友二话没说,直接把卡给了她。
在这之前她刚问父母借钱,被父母拒绝了,父母一分钱都不愿支援她,而好友却能大方到把卡给她。
两者相比,清荷越发心寒,也是从那时起,她决定硬下心肠,不再搭理父母的要求。
她好友有个姑姑,就是靠着打锅盔发的家,在市里头买了两套房子,给自己两个孩子安了家。
那位姑姑性子豁达开朗,知道她和好友爱吃锅盔灌凉粉,就教了她们一些打锅盔的技巧,让她们自己在家做来吃。
现代什么电器都有,没有炉子,用烤箱也能烤锅盔,可因为步骤繁杂,她们又都要上班,没什么空时间,只在家做过两次锅盔灌凉粉,
她想吃锅盔灌凉粉,其实也是对好友的一种怀念。
来到这个世界时,她最放不下的就是外婆和好友,不过外婆已经去世,好友也已嫁人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
她没了,好友肯定会难过一段日子,但好友一向坚强,她相信好友应当会很快好起来,好好过日子。
而她,既然到了这里,重获生命,收获了亲情、爱情和友情,自然也要好好活下去。
“姑娘,水合适了吗?”金婆婆的话,打断了清荷的思绪。
她低头看了看盆里的水,用手抓了抓面:“合适了,婆婆,等会你帮我把外头的炉子生起来吧,我先把面和好醒上。”
“哎,我知道了,我把碗洗了就去。”金婆婆应下,接着飞快地洗起碗来。
要想烤出来锅盔又鼓又脆,揉出来的面,必须劲道,有劲道的面才有支撑力,锅盔才会鼓鼓的,这就需要手劲大,手法好。
要换以前啊,清荷可能还揉不好,她不擅长做面食,以前此话面食都是现买现吃。
这时代没有那么多现成的东西,也就只能自己做,慢慢地她的揉面技术是越来越好。
揉好的面分成小节,大概就是大拇指那么长一节,一节面正好做一个锅盔。
分好的面团揉几下,用擀面杖擀成牛舌状,擀出来的面要均匀,不能一节厚一节薄,面饼分布均匀,锅盔才不会破。
擀成牛舌状后,在面饼的表面均匀地抹上油酥。
油酥里有油,时间长了会沉淀分层,因此在抹油酥之前,需要把油酥搅均匀,保证抹在面饼上的油酥,既有油又有粉。
抹好油酥再把面饼卷起来,稍稍卷起一头来,往上带着一搓卷成团,把支出来尾巴塞进去,压成面团,重复一次方才擀牛舌,抹油酥的步骤,这样做出来的锅盔格外酥脆。
面团最后被擀成巴掌大圆饼,放在炉子最顶端的平锅上烫烤,锅里抹了一层热油,面饼放上去得不停地转动,不能干放着,容易糊。
就这样转动着面饼,直到面饼表面呈微黄蓬松,有少许黄色斑点出现时,将面饼翻面继续烫烤。
直到两面都发黄蓬松,最后把面饼放入下层的炉子里,靠着边沿摆放着烘烤。
炉子下层烧着碳,整个炉子里热量非常高。
大火烤鼓,小火烤脆,烤锅盔的火也是有讲究的,要想烤出又酥又脆的锅盔,火候和时间都得自己慢慢去摸索,慢慢去总结。
烤好锅盔,清荷又忙着做凉粉,好像一点也不累似的。
“姑娘,我来做凉粉,你歇会,揉面费劲,当心手疼。”金婆婆在一旁看着心疼,姑娘这都忙活了好半天了。
这鼓鼓的面饼有啥好吃的,能让姑娘这么惦记,还专门做了炉子来做。
清荷也确实有些累了,她知道打锅盔的步骤,但毕竟不熟悉,做起来自然就慢,因此费了不少功夫。
看金婆婆那样,她猜到金婆婆肯定很疑惑,不过没关系,等待会做好了凉粉,她相信锅盔灌凉粉一定会征服金婆婆的。
第344章 家乡特色
正月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懒懒的,没瞌睡也能给人晒出瞌睡来。
清荷独自躺在摇摇椅上晒太阳,暖呼呼的阳光,晒得人昏昏欲睡。
这摇摇椅就是现代那种摇椅,清荷画了图纸,让姚木匠打了两把。
拿回家后放在屋檐下,碰到有太阳的时候,就搬到院子里来躺着晒太阳,要多舒服有多舒服。
“姐,奶奶,我回来了。”清文一进门就开始嚷,这孩子刚开学,正兴奋呢。
进了门,清文才记起来奶奶搬回老宅了,他瞬间有些失落,奶奶搬走了,可真不习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