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红火小日子(400)
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还没长大,李氏看破不说破,陪着三人继续聊了起来,她有好几个孙辈,又愿意接受新事物,和年轻人说话还是能说到一块去。
三个年轻人和一个老太太东拉西扯了小半天,就在汪俊兴说要告辞时,清文下学回来了。
“奶奶,我回来了。”清文看见奶奶在自家,十分地高兴,喊人的声音都欢快了几分。
李氏在二房住了两年多,清文已经习惯每天早晚都能见到奶奶,前些日子李氏搬回老宅住,清文不开心了好几天。
直到他发现奶奶白天几乎都在自家,心情才好起来。
清文在门口时就看见了奶奶身边有几个年轻人,从他的角度只能看见背影,看不见脸,他还以为是村里的人。
等走近了才发现不是村里人,是几个不认识的人,他周身的欢快气息迅速收敛,换上一副清雅疏离的神色。
念书的孙子回来了,李氏眼角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哎,学了一上午,累了吧?这几个都是咱们镇其他村的读书人,咱们家不是在镇上捐了书吗,他们就是专程来感谢咱们的。”
“奶奶,我不累。”
清文先笑着回了奶奶的话,然后转身对汪俊兴几人微微躬身:“诸位兄台好,我是周清文,兄台们远道而来,多有怠慢,还望见谅。”
“哪里哪里,周兄弟太客气了,我们几人不请自来,多有叨扰,周兄弟别怪我们扰了老夫人的清净才是。”董子义率先站起来接话,仿佛他是三人中的领头人一般。
李氏笑眯眯看着几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没有的事,这人老了就爱热闹,尤其你们几个还是读过书的人,我更喜欢。”
“你们难得来一趟,中午留下来吃了饭再走,正好可以和我家清文聊聊功课,你们比他年长,正好能教教他。”
“老夫人,不用麻烦了,我们这就要回去了,有空再来探望你老人家,你多保重。”汪俊兴生怕董子义代替他们答应下来,急忙婉拒了李氏的好意。
唐鸿图也跟着起身:“老夫人,出来时家中父母叮嘱过,要回去吃饭,我们就此告辞。”
汪俊兴和唐鸿图拒绝了李氏的留饭,这让原本想继续跟周家人拉近关系的董子义十分不高兴。
董子义心里不愿离开,说不出马上就走的话,又不好意思说他想留下来吃饭,只能僵着脸附和汪俊兴与唐鸿图两人的话。
李氏有些不喜董子义,对汪俊兴和唐鸿图两人还是挺喜欢的,这三人都带了礼来的。
人家送了礼,家里不留饭,那多失礼,传出去可不好听。
说不定还会有人背后说周家贪图别人送的礼,连饭都舍不得留人吃呢,李氏断不可能让这种事发生。
不管汪俊兴和唐鸿图怎么拒绝,李氏还是坚持留他们吃饭。
董子义见状,故作为难看看汪俊兴和唐鸿图:“汪兄,唐兄,咱们就留下来吃饭吧,老夫人的一片心意,不好辜负了。等周小兄弟休沐的时候,咱们请周小兄弟出去游玩,补回来便是了。”
被点到名的清文,无辜地眨眨眼,请他出去,他和他们差了五六岁,如何能玩到一出去。
清文看了看现在的情况,没有说去还是不去,只能笑一笑,他若说他不去,那不就等于是他不想让他们留下吃饭。
最终董子义三人还是留了下来,李氏让清文陪他们说话,她得去看着点元宵,妞妞毕竟还小,带不了多久。
李氏走后,堂屋里就剩四个十几岁的少年,汪俊兴几人也不似方才那么拘谨,和清文寻了话题聊起来。
或许是因为清文还是个小孩子,董子义说话便没怎么遮掩,一直跟清文套着近乎。
他其实是临时起意的,一开始来周家,他打着的是接近周清荷的目的,这位农户小女,能凭自己的能力做大生意,还得了县主封号,可见是个特别的。
而他,就想摘下那朵特别的花。
就算周清荷成亲了也没关系,她那位参军的丈夫,一年半载才回来一次,她总是会寂寞的。
寂寞的女人最好接近,就像他村里的寡妇一样,嘴上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个样。
董子义对自己的长相很有信心,那些时常给他买礼物的姑娘就是证明。
他想着他先来周家几次,在周清荷面前混个眼熟,凭他的俊美长相和气质,他不信周清荷会不动心。
两人十几岁的年轻男女,一个是成了婚的独居女人,一个风流才子,时间一长,有什么事是不能发生的呢。
等他报上了周家这根大腿,再借周家的力量进县学,让周家资助他念书科考,金榜题名之日简直指日可待。
第352章 明辨笃行
董子义和清文聊天,董子义问得最多的就是周清荷的喜好。
清文起初还以为董子义和他一样,崇拜姐姐,还挺有兴致的和他聊了一会。
聊着聊着,他发现董子义言语间竟有惋惜姐姐嫁给陆大哥之意,还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对姐姐的仰慕。
清文又不傻,一下就明白了,董子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不愿在和董子义聊姐姐的事,故意岔开了了话题。
董子义到底年轻,又没把清文看在眼里,叹气摇头道:“周小兄弟,说句实话,令姐嫁了个混日子的莽夫,实在是委屈了,凭令姐的才情,应该嫁个更有前途的人才是。”
清文心中方才就有气,听董子义满口胡言,心中气愤:“董兄比我大几岁,又是个读书人,还考中了童生,按理来说不是个没脑子的人,怎么说起话来,跟三岁孩童似的,脑子都不过一下,莫不是董兄的脑子实际上是个摆设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