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红火小日子(8)
红烧肉费功夫,得先炒再闷,趁着闷红烧肉的功夫,清荷蒸了米饭。
白花花香喷喷的白米饭,不是平常那种喇嗓子的杂粮饭,米饭独有的香味飘出,她激动得都快哭了。
快三个月了!她快三个月没吃上纯正的白米饭了!
米饭蒸好后不久,红烧肉也该出锅了,守在灶门前的清文,一下蹦到清荷跟前:“姐,这是做的什么好吃的,咋这么香?”
“做的红烧肉。”清荷用筷子夹了一块红烧肉递到清文嘴边:“来,尝尝看,味道怎么样。”
一股浓浓的肉香迎面而来,清文迫不及待地把肉咬进口中,入口绵软,五花肉上的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嚼几口咽下肚,口中还留有回甜,真是妙不可言。
红烧肉分成两份,让清文给奶送去,清荷的爷爷走得早,奶奶一个人带大两个孩子,年轻时遭了罪,如今老了身子骨一直不太好。
这些年奶奶和大伯父一家住在老宅,两家隔得不远,平日里周明远家做了什么好的,都往老宅给奶奶送一份,也算是一份孝敬。
晌午的饭桌上,一桌子菜得到了全家的好评,万氏笑眯眯地夸道:“清荷的手艺真是没得说,娘这辈子头一回吃到这么好吃的菜。”
“娘就别夸我了,你这属于王婆卖瓜呀。”清荷嘿嘿地笑着,家人高兴她也高兴。
“娘,还有我,我也帮忙了,我烧的火。”一旁的清文吃得满嘴油亮,举着手,仰着脸满脸期待地看着万氏。
“是是是,清文也厉害,都是清文烧火烧得好,这菜才这么好吃。”
清文得了母亲的夸赞,心满意足地咧嘴笑了笑,又埋着头继续苦吃。
一家人说说笑笑地吃了饭,在这一刻,生活的烦恼,劳作的疲累,似乎都不在重要,重要的只有眼前一张张带笑的脸。
所以说,知足者常乐,人活一世,也不过日求三餐,夜求一宿。
第12章 过冬准备
不知何时,山外头飘来一片乌云,趁着雨还没来,周明远往村里的王木匠家走去。
他打算让王木匠做两个滤架,他看过清荷自己做的,跟做豆腐摇的架子一样,清荷自己做的架子不牢固,怕是不能再继续用下去。
除了滤架,清荷还让她爹订做了个大木桶,用来洗澡。
到了王木匠家里,他一说摇豆腐的架子,刘木匠就懂了。
“这个简单,不费什么功夫,明早来拿就成。”刘木匠吧嗒一口烟。
“麻烦您了,叔。”周明远付了工钱,就往回赶。
周明远走后,王木匠家黄婆子诧异地道:“他们家做这东西干啥,莫不是要学人家做豆腐。”
见老头子不作声又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他家是发什么财了,听长顺家的说,昨日买了好多东西,猪肉白面背了一大背篓。”
“你说你这老婆子,别人家的事你管那么多干啥。”王木匠就着鞋底敲敲烟杆子“少跟长顺家那个长舌妇来往,那嘴碎得没边。”
黄婆子讪讪一笑:“我这不是在家跟你唠嗑嘛。”
万氏和清荷清点了家里的红薯,清荷估摸着能支撑个三个月,跟万氏商量着上村里再买些红薯回来,免得到时候红薯供不上。
转眼,又是一个赶集日,这次万氏领着儿女一起去了集市。
清文还是小的时候周明远背着来过镇上,早就没了记忆,此刻见到什么都觉得稀奇,小嘴巴就没闭上过。
“姐,那是卖什么的?”
“姐,那间两层的酒楼就是满香楼吗?”
…………
“姐,你看,那儿有卖糖葫芦的。”
清荷闻弦知雅意,跑去买了两根糖葫芦,递给弟弟一根,她本来想买三根的。
结果万氏连连摆手:“娘不吃,娘都多大的人了,你们小孩子吃吧。”
咬着糖葫芦,清荷和万氏商量:“娘,咱去布店买点布和棉花,这马上就要入冬了。”
“行,给你和弟弟一人做一身新棉衣。”万氏自己也琢磨着给孩子做几身衣裳,清荷身上穿的衣裳袖子都短了一截。
清荷吃完最后一颗糖葫芦:“不光是我和清文,你和爹也一人做一身,之前的棉衣一点都不暖和了不光要做棉衣,还要做几床厚被子。”
“你这孩子,手咋这么松,做这么多东西,要花不少银子。”万氏有些不同意,钱咋能这么花,不省着点花,金山银山也不够用。
“哎呀,娘,家里的被子又薄又硬,到冬天肯定会冷的。”清荷扭着她娘的袖子撒娇。
万氏拗不过她只得同意了:“都多大的人了,还跟娘撒娇。”
清文在一旁捂着嘴偷笑,清荷瞪他一眼,也跟着笑起来。
三人上布店,一人扯了两身做做外衣的布,再买了三匹细棉布用来做里衣。
如今还没入冬,棉花还没涨价,十八文一斤。
万氏买了两床十斤的大被子做被盖,又买了两床四斤的棉被做垫子,加上做棉衣的棉花,买了整整五十斤棉花。
布店掌柜的见万氏买得多,笑得合不拢嘴,不仅主动抹了零头,还安排伙计架牛车送他们回去。
因着下午就要开始做淀粉,母子三人并未在街上多留,径直去铁匠铺取了订做的大擦子后,坐着布店的牛车回了家。
第13章 齐心协力
当天下午,全家都开始忙活起来。
周明远挑了两筐子红薯,带着万氏去下边的池塘洗第一遍,红薯泥多,在池塘里把多的洗泥掉,回家只须清洗干净就行,省事得多。
洗净红薯,周明远削红薯,清荷在一旁教万氏怎么用擦子擦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