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 随着海城重开水运,租界方同时失去了租界以北苏河的控制权,还有, 以76号为中心的城西越界筑路地区也渐渐落入倭国人手中。
租界东南两方管辖权
落在奉倭国为主的维新政府手中,倭国人的合围之势即将形成,租界即将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岛。
倭国人步步紧逼,很难说为了安抚倭国人,这些西方人会妥协到什么地步。
这其中报童学校失去三名校董,背后没有其他靠山,是最可能最先被牺牲掉的地方。
既然早知倭国人迟早会将屠刀举到学校身上,他们不能坐以待毙。
为此,方校长丢下诸多事务,亲自去见过常先生和张先生两位校董,回来时宣布了一个消息。
江浦报童小学要改名了。
两位先生都说,校长和□□们对学校付出颇多,这所学校是所有老师们的结晶,将取名权让给了他们。再者,倭国人已经盯上他们,学校不仅不宜跟他们再扯上关系,更应该尽早去掉他们的烙印。
方校长跟老师们开会时,红着眼睛道:“两位先生不计名利,一心为学校,为学生,为我们这些教职工着想。我们如今迫于形势易名,但不能忘记先生对学校的贡献,和对我们的期许,大家明白吗?”
老师们站起来,齐声应是:“请校长,请先生们放心。”
春妮惊讶地发现,方校长这样说时,学校的几个旧人没有异议不说,就连新来的两位老师也神态肃穆,深以为然。
不管怎么说,经历了这些事,学校上下还能保持一心,这很难得。
春妮对接下来同学校,同这些人一起度过难关,有了更多的信心。
老师们表完态,接着是投票表决新校名。
方校长重点强调,新校名不能跟“报童”“难民”“救亡”等字眼扯上关系,最好类似“振兴”“振华”的字眼也要避免。
最后,经过集体表决,王老师建议的“江浦基础技能学校”这个平平无奇的名字获得了全票通过。
工部局更名手续办下来,正式更换新校名的那天,方校长没有通知大家。
在学校的所有老师不约而同聚集到了学校门口,大家仰起头,默默看着报童小学江浦校区从学校大门的牌匾上撤下,又默默注视着“江浦基础技能学校”这几个字锲入牌匾。
在铁锤单调的敲击声中,所有人什么话都没说,又仿佛什么话都说了。
学校的这次变化,不止带来的是名字的更改。
因为更名后的学校更侧重于职业技能培训类的学校,原本不再适合招收小学生,但春妮提了个建议,说可以灵活变动一下,将学校分为三个部分,一个初级班,一个中级班,一个高级班。
初级班只教授识字算数,招收的学生年龄不限,中级班在通过考核之后,加设绘图,美术等课程,高级班目前就只是教授木工手艺。
说穿了,目前学校所有的职业技能学习都是为了玩具厂设置的。
所有的学生既可以单独报一个班,也可以在初级中级和高级任意择选两到三个班同时报名,但报名中高级班的学生必须通过初级班考试。
这样变化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合规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招收那些失学儿童。
这是学校创办的初衷,哪怕名字变了,这个初衷也绝不能改变。
学校初级班的学制仿照当今年代通行的小学学制,略作了改变,最高有四个学年。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一般在初级班学过两年,或者知识累积达到二年级的,年龄稍大的学生也可以报名中级班和高级班。
当然制度是制度,学校在草创阶段,只设立了框架,实际操作还需要更灵活的变化。
像是春妮,她现在带的木工班学徒们在学校学习了统共不到半年,只是他们年龄太大,需要迫切寻个工作立身。因此,只要是年龄合适,手略稳些,刨出的木头能看一些的学生,都被调去了高级班。
虽然情势变化不得不如此,方校长还是专门向这些学生们训了话,要求他们边学木工,边学认字,要是有一样不合格,毕业后不能进入玩具厂工作。
是的,学校已经通过了决定,学生们毕业后将会优先录取进入玩具厂。
得知这个消息,哪怕是初级班,像夏生那样大的小鬼头都开心得不得了——哪怕他们或许十年内都没法达到玩具厂的最低工作年龄。
只要读书就会有工作,而这里读书还免费!这个诱惑力太大了。
会议决定传出去之后,学校又迎来了一拨报名的热潮,哪怕学校派人在校门口一再重复说明,这个时候并不是他们招生的季节,他们短期内也没有招生计划,狂热的报名人群仍是源源不绝赶来。
因为报名的人太多,学校不得不又开了次会,出了次题,特招了一批要么有学习经验,要么有木工经验的大龄学生,还为他们特设了两个短期学习班,作为玩具厂的后备生力军补充。
在此期间,学校向工部局又申请了一块厂牌。
这次的厂牌是为学校的印刷室申请的。
依方校长的意思,学校只是偶尔接一些街坊邻居的散单印刷,赚的钱勉强可以覆盖几位老师和学生的工资,办厂牌的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赚回来,这块厂牌没必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