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万里月明(37)
到饭点了,杨金凤要去烧饭,她们的厨房烧几个人的饭是不容易的,李秋屿不想麻烦,杨金凤说:“吃顿便饭吧,不能叫你大老远来空肚子走。”
“大娘,雪下大了不好开车,我回去还有事,”李秋屿转身看看明月,笑道,“别有什么压力,有什么需要尽管告诉我。”
听他这么说,她们不好留他,唯恐耽搁这位城里人的要事。杨金凤进屋把压席子下的钱拿过来,从未动过,李秋屿没想到她们还留着等还。
“念书是念书,一码归一码,不能再要你这个钱。”杨金凤给他硬塞口袋,“后生你拿回去,你要是不拿,我这没法给我两个孙女立规矩了都。”
李秋屿想起明月的话,看看她,她静静望过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他这才发觉,她在人多的时候没怎么说话。
都这样了,只能收回。
他上车后往兜里掏车钥匙,发觉有东西,是个很小巧的花篮,巴掌大。李秋屿降下车窗,明月对他默契一笑,他也了然,应该是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她悄悄放的。
这个花篮,回去后有一次叫女朋友看到,以为是买的礼物,人很高兴,自顾拿走,李秋屿本欲开口说点什么,却还是随她去了。
第14章 春天一来,庄子里的……
春天一来,庄子里的人都在传一个消息,今年不用完粮,也不收提留,这种好事,真是千古未有,种地的哪有不交公粮的。可就是不要交了,不光今年不交,明年也不交,往后都不要交了。
连学校老师都说这事儿,他们的父辈,也都是农民。老师们在办公室谈论国家政策,看报纸,明月去送作业会听那么一嘴。她问了几遍想确认这事,代老师笑了:“李明月,你还操着国家的心呐?”
明月想,不交公粮是大事,跟她李明月有关着呢,跟全国每个种地的农民都有关,她是农民的后代,自然关心。
可她要中考了,重点班非常紧张,争分夺秒。下了晚自习,到寝室点蜡烛继续学。明月几乎不回家,杨金凤也不让,她卖豆腐,骑着三轮一边卖一边就到了乌有镇,给明月送钱,送吃的。
李秋屿又给她寄了新的学习资料,通过一次电话,问她近况。明月这下没功夫迷惘了,也没那么迷惘,她记得他的话,也看见许多事,明白只有念书才能改变命运,不管改成什么样,改了再说,她脑子里不再有打工这一项。
大概从三四月份开始,明月便稳居第一,她不偏科,很均匀,她擅于总结,发现规律,每次考试也不紧张,心理素质很好。她是全校关注的尖子生,老师们私下说,李明月能去市重点也未可知。
如果她中考出色,镇政府和学校都会奖励她,这很诱人,钱实在太难挣了,一块钱都相当难!同学们的压力都很大,很熬人,明月吃惯了苦,觉得跟干农活比,念书是轻松的,一想到奖励的事,就更谈不上苦。
最后一次联考,她总分很高,已经挤进全县前五十,上最好的县高都不再是问题。老师们很激动,分析着她每科成绩,明月念初一时个子小小的,人又瘦,成绩中上,她这样的不算起眼,如今突然发力,代老师说她是后劲足的那类学生。同学们说她有宝典,就是李秋屿寄给她的试题,她有一位资助人,慢慢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了,十分羡慕,他们也需要一个李秋屿。
临近中考,重点班的一些学生伙食变得好起来,多是家底厚些的,会在食堂买老母鸡汤。越是学习紧张,他们的肚子就越觉得缺油水,精神上也格外贫瘠,一本课外书,在许多手里几乎传疯,又不舍得单独花时间看,趁着上厕所、或者晚上洗脚时快速那么几眼。明月也不例外,他们像是挤在一个狭小、逼仄的空间里,都在这儿,拼着命地梦着之外的世界,利用一切媒介:书籍、电视、脑子,去碰一碰虚幻的斑斓。
一个周末,明月回了次家。麦子泛黄,大地平整辽阔,明月骑着车从柏油路上过,沉浸于想象,如果从空中俯瞰大地,一定很壮观,她就成了蝼蚁,却施施然地穿行着。她还没坐过火车、飞机,甚至连汽车都没怎么坐过,不过,很快她就能坐上汽车了。
杨金凤没去卖豆腐,躺在床上。
这让到家的明月意外。
杨金凤骨折后,留了点病根,走路做事没往常利索干脆。但这回看着是精神不好,明月忧心问:“奶奶,你害病了吗?”
杨金凤像是不晓得是她,坐起来问:“咋家来了?”
明月说:“我想再拿两件衣裳,到时候老师要带我们去县里考,住宾馆,我们坐汽车一块儿去。你是不是害病了?”
杨金凤坐在一堆破褥被里,脸似铜像:“手里钱够不?”
明月点头:“你是不是害病了?去卫生院看看吧。”
杨金凤却说:“不是跟你说了吗?要是缺啥了,打到八斗家他来给我说一声,我就给你送了,你这来回不耽误学习?”
明月想家了,想院子里的鸡鸭,想她长大的羊,它们已被卖掉,变作肉,早无影无踪。她更想棠棠,尽管棠棠现在很叛逆,谁也不亲,她想杨金凤吗?她怕杨金凤,很难亲近,可她没有一天忘记过出息了要第一个回报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