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汴京小面馆(146)

作者: 松雪酥 阅读记录

冯太夫人穿得喜庆,一身锦衣被簇拥着坐在主位,她今日其实也糊涂着,一会儿将冯七娘认成冯大娘子,一会儿又将冯大娘子认成自己的女儿,隔了一会儿又与冯大娘子问起那早已去世的冯二郎:“二哥儿去了潭州,怎么还不写信回来呀?”

没人能回答她,她又开始训斥冯大娘子:“你个当母亲的,也不知晓派人去潭州瞧瞧,那儿听说冬日也冷得很,没个信儿,也不知那孩子有没有受冻。”

这话把冯家大娘子的眼泪都快说出来了,失去了儿子的她,却还要安抚喜怒不定的婆母:“是,儿媳现就派人去……”可话未尽,她已哽咽。

能去哪儿呢?二哥儿早没了啊!

她至今都还记得,自己心里日夜惦记着、盼望着的孩子,就这么轻飘飘死在了异乡。她日日夜夜在汴京城外的渡口等着,终于等来一口黑沉沉的棺材。那简陋的棺木里,装着她孩子的尸身,装着那个最贴心的、会在她生辰日悄悄采来鲜花摆在她窗前的二郎。

三年了,不敢去想,一旦想起还是痛如剖心。

郗氏忙上前将她扶下来,又转头示意愣愣的冯七娘:“七娘,仆僮们送菜来了,你伺候太夫人用膳,我扶你母亲去更衣。”

冯七娘这才如梦初醒,忙挤出笑来,坐到兀自絮絮叨叨的冯太夫人身边,心里对祖母的怨怪又更深了一层:二哥儿是全家人心里的痛,祖母平日里即便糊涂也不说这些,怎么今儿却要在这样的日子、当着众人的面,去揭母亲的伤疤呢?

幸好很快,冯大娘子收拾好心情又强颜欢笑着回来了,她招呼着宾客吃菜,又命杂剧热热闹闹地演奏起来,于是宴席上渐渐笑谈起来。

不知是谁先下筷子尝了一口,立刻便叫好:“这凉菜好生清爽!”

酸中微微一点辣,辣中又回甘,花生和杏仁吃起来脆生生,满嘴香。

于是不少人也尝了,夸奖之声此起彼伏。

王大娘子来之前,便早已用酱肘子配大米饭吃得肚圆。她听见旁人的反应,便很有些奇怪,这些人怎得味觉失灵了一般这样大肆吹捧?以往他们再虚伪也没有这般夸张。

不对劲。

于是将信将疑地伸出筷子,先尝了一筷子“汴京七味”,眼睛顿时发亮,然后又迫不及待挟了一块巍颤颤的鲤鱼冻,凉凉的一入口便化开了,鲜美的鱼籽香得她眼睛都眯起来了。

奇了怪了……好…好吃啊!

这真是冯家庖厨的手艺??王大娘子实在难以置信,毕竟先前她来冯家吃席,他们每回的凉菜,上的都是凉拌菠薐菜啊!今日竟然果真不同!

她想起郗氏的话,心里萌生出一丝后悔,但也仅仅是一丝,说不定冯家这凉菜是外头买来的,所以才会如此不同。

只要掌勺的还是冯家那庖厨,后头的菜决计好不了!王大娘子试图安慰自己和自己肚子里的肘子。

就在这时,菜未至,香先到。

那是王大娘子从未闻过的味道,一开始距离尚远,是随风而来的,让人好奇地伸长了脖子。

渐渐的,僮仆们流水般为宾客递上已经分好的汤,那辛香便猛然浓烈起来,胡椒味率先扑鼻,激活了王大娘子的诸般感官。

王雍寒门出身,又还有些良心,在官位上贪得有些局限,因此王大娘子在家也难得能尝到胡椒味。

这下一闻,浓浓的胡椒味里还掺杂着熬得喷香的牛肉香,她顿觉腹中馋虫蠢蠢,津液自生,急切地舀起一口热汤入喉。

黏稠、顺滑、鲜香。

木耳与香菇为汤底增添了浓郁的鲜味,而炸豆腐与鸡蛋则让勾了芡的汤口感更佳滑嫩,再加上一点点胡萝卜,又为这汤又带来一点点的甜味。

热腾腾吃下去,又辣又浓。最重要的还是鲜,这碗汤每一味都鲜:肉鲜,菜鲜,麦粉也鲜,又因有了胡椒,整碗汤好似浴火而生一般滚烫暖和,吃起来不腻,不腥,浓香还久闻不厌。

滋味太绝了!!

王大娘子奋力喝了半碗,便撑到了嗓子眼,只觉着肚子里的肘子也开始在汤里膨胀,可是这胡辣汤太好吃了,她喝不下了也忍不住含着汤匙,汲取着上头残留的滋味,又气又悔。

冯大娘子啊冯大娘子,你……你换了厨子,怎么不知说一声啊!

早上没吃上那小笼馒头已是大憾,如今佳肴就摆在自己面前,她却一口都吃不下了。

人间惨剧也不过如此!

王大娘子难过极了,她恨不得把这碗汤打包带走,但后来她发现,她还是太天真了。

紧接着,僮仆又给她上了一盘煎至两面金黄的红烧鲤鱼,那鲤鱼浇满了特制的红烧酱汁,又用小火慢炖至鱼肉入味,汤汁浓稠裹在鱼肉里……王大娘子抖着手尝了一口,鱼肉鲜嫩多汁,红烧的味道浓郁醇厚,好吃,还是很好吃。

立马,又来了一道牡丹燕菜,这道菜更是好了,不仅好吃还好看!

白萝卜切成细丝,不知经过怎样繁杂的工序,这萝卜做出来形似燕窝,全没了萝卜味。搭配火腿丝、香菇丝、鸡肉丝、海参丝等食材,用高汤烹制而成。吃起来汤鲜味美,而这菜还摆得精美无比,盛在釉水温润洁白的钧瓷上,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

接着,上了今日的主食:羊肉烩汤饼。

这显然是用羊骨和牛骨熬制了一整晚的高汤,汤白如奶。拉制的汤饼筋道有嚼劲,盛出来时,似乎还刻意在汤饼中间包裹了些许鲜嫩的羊肉碎末,使得宾客们夹一筷子吃一口,肉香与面香便在口中充分融合了起来,越吃越香,越香越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