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小面馆(233)
两个学子吃得满意而归,一人兜里还装了一把还温热的栗子,结伴走出去了。
沈渺和阿桃一起收拾碗筷时,他们又跑回来了,问沈渺十日后的酉时能否包两张桌,拼在一起当做一方可六七人围坐的大桌。
他们都还是年纪不大的少年郎,说起来话来眼眸闪亮:“有个同窗要出门游学,我们要为他饯行。但这回我们都商议好了,再不去酒肆名楼浪费钱财了,不如来沈娘子这儿吃些实惠好吃的呢!点上几盆烤鱼、几只烤鸭,围着炉子畅快地喝麦酒,一定更为有趣。”
“当然能行,我记下了,到时你们过来便是,一定与你们留好。”沈渺当然同意了,还问了人数,帮他们留靠窗的两张大桌子。
他们交了十文钱定银,这才揉着吃撑的肚子喟叹着“好饱好饱”走了。
之后又卖出了好几份辣白菜炒面,还有好久不见的厢军们涌进来吃速食汤饼,那个与她相熟的厢军吃完匆匆泡面,上来会账时还悄声给她透露:“沈娘子,这几日早些关店,外头只怕会乱几日。”
沈渺闻言吃了一惊,那厢军已肃着脸微微摇头,转身大步离开了。
但她还是把这话记在心里,从今夜开始便紧闭门户了,果然夜深了,隔着围墙还能听见许多嘈杂的马蹄声、车轮声,偶尔还能听到哭声和喊叫声,一连持续了约莫有七八日才消停。
这连着几夜不太平,叫沈渺都跟着有些神经紧绷。她白日里也听闻不少食客在小声谈论,说是抄家,一下抄了汴京好几家有名的大豪族。
但他们也不敢多说,就着小酒多说了几句便好似做贼一般闭了嘴。
连九哥儿出了考场也销声匿迹了一般,沈渺好几日没有了他的音信,心里莫名有些不安。
谢家不会有事吧?但她有一回去寻粮铺的掌柜,还绕到钟鼓西街远远望了一眼,街上虽也有几个厢军,但门庭还是清静的,甚至紧闭的角门里偶尔打开运送恭桶车、水车,还能见到有门子在里头,怎么看也不大像抄家。
不会是九哥儿又倒大霉了吧!沈渺心里蚂蚁爬似的,可谢家如今每个角门大多时候都关着,又有厢军四处巡视赶人,沈渺连靠近都够呛。
直到梁迁又微服私访,笑眯眯来买烤鸭,沈渺才知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什么?这城郊的十亩地连那大水塘都赠我?”
梁迁赶忙纠正:“不是赠,官家说这是抄没来的田,都是上好的,因赏识沈娘子一手炙鸭的好手艺,愿折价典卖予沈娘子蓄养白鸭。”
顿了顿,他再强调:“是折价典卖。”
“……。”
第70章 冬至馄饨
梁迁来时, 正值冬至。
有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在宋朝也是如此。这是个足以堪比新年的大节,官家要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南郊祭天, 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老百姓家中也会祭祀先祖、吃团圆饭、走街访友。
但此时, 冬至既不流行吃汤圆,也不吃饺子。
宋人在冬至,最应节的食物,竟是馄饨,也就是带汤的薄皮饺子。不过, 宋朝时馄饨与饺子,似乎还未完全分家, 还属于傻傻分不清的时期。
被沈渺改行去烤鸭的福兴正好擅长做这个,可算能好好露一手了。
冬至前一晚, 沈渺便将冬至歇业的小木牌挂了出去。这是家家户户团圆的大节,不仅济哥儿得了一日休沐,沈渺也得了沈大伯的口信,让她们三人一同去祭拜沈父沈母与沈家的祖父母。
沈家父母与沈家祖父母都葬在沈大伯名下的一块祖田里, 在外城一处叫爪儿隅头的小山丘上,听说风水还不错,但所处的位置便有些热闹了, 正好临着“漏泽园”——那是大宋官府建起来为客死无归的异乡人收敛尸骨的公共墓地。
沈家是沈祖父一代才迁居汴京的,祖籍据说在山高水长的夔州(重庆奉节),沈祖父生前闭口不谈自己在远方的族人, 也从未回去探亲, 他发家后更径直在漏泽园边上买了一块坟地,以示从此沈家这一脉要在汴京落地生根的决心。
因此沈家没有自己的宗祠,也没有什么族谱, 只有汴京城官营公墓边一块家族坟地,祭祀起来没别家那么麻烦,打扫起来也方便。
沈家坟地平日里都是沈大伯一家维护,听闻他专门买了个奴仆在爪儿隅头山上守墓,平日里打扫拔草、擦拭牌位,每逢大节便会请香点灯、供奉祭品,好让父母与兄弟在下头不至于饿肚子。
但冬至不同,亲人子嗣绝不能缺席,沈大伯前几日便派家中伙计来告知沈渺祭祀的时辰了,让沈渺姐弟三人辰时前便要到他家中,两家人再一同出发,不得迟误吉时。
又交代沈渺也要自备好酒肉果蔬和香烛纸钱。
沈渺自然应了。
在沈大姐儿的记忆中,她出嫁前好似也是每年冬至和正月初五去祭拜沈家祖父母,清明反倒被认为“阳气不旺”,沈家在清明只祭祀土地神,与后世大多清明祭祀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注]。
因要出城扫墓,沈渺冬至那日起来的特别早,睁开眼时外头的天还是漆黑的,而火炕与被窝又实在太暖和,她呆呆地望着黑天好一会儿,才鼓起勇气起来穿衣。
从棉被里谨慎地伸出两根手指,先感受感受外头冰冷的空气,再以迅雷不及掩耳将里外衣物都一股脑拽进被窝里去。
直到衣服都被火炕烤得暖烘烘的,她才躲在温度还未流失的棉被里飞快地穿上。
推开门时,一抬眼便望见了屋瓦上的霜,院子里的水缸也冻上了一层薄冰,拿棍子戳一戳,才裂成几块,漂浮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