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汴京小面馆(254)

作者: 松雪酥 阅读记录

船上还会插满各色小旗子,写上为送瘟船捐资的各户人家的名字。

沈渺没填自己的名字,也没写济哥儿的名儿,特意写的“沈记汤饼铺”——腊祭时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多好的宣传机会啊。

顾婶娘见她这么写,也忙让狗儿代笔,不写顾叔的名字了,也写“顾记酒坊”,到了午后,一家传一家,整条巷子的旗子都变成自家铺子名了。

九哥儿才搬过来,也爽快地出了银钱,沈渺还好奇他会在旗上写什么,他却合上书,理所当然地笑道:“我自然也写沈记。这样沈娘子便有两面旗了,能让人多看见一回。”

沈渺那一刻说不出心里什么感受。

心底微微酥麻。

送瘟船建造之事自会专门委托做这些腊祭器物的老师傅动手,沈渺全不用担心,交了钱,定了旗,便不再管了。

因是合祭,反倒要专心预备自家的祭品,否则太敷衍跌了分,会被人唠叨一整年:腊祭时的祭品十分讲究,要酿腊酒、做腊肉、腌腊八蒜,还会准备新鲜的谷物、豆类,如黍、稷、米、麦等。祭祀时便装在小碗里贴上红纸,象征着对土地神赐福五谷丰登的感谢。

腊肉、腊八蒜沈渺上个月便做了,腊肉还被麒麟偷吃了好几口呢。腊酒她便不在行了,于是直接跟顾婶娘家买了一坛,以备在腊祭那天奉献给神灵。

腊祭过后,供桌上的各类谷物便要混合烹煮成腊八粥,这倒是延续到后世的一项老俗了:传统的腊八粥食材极为丰富,后世有些人看中八这个数字,做的时候米要用八种、豆要用八种、干货也要凑八种。

沈渺么……家里有什么放什么。

家家户户熬的腊八粥都会有些不同,但必有不可或缺的两种食材:糯米与红豆。听闻大相国寺和兴国寺每年腊八会办“浴佛节”为贫苦百姓施粥,那些大和尚们便都是这样熬的。

毕竟腊八粥原本是佛粥。

沈渺最后根据家里还多余的食材,也定下了腊八粥的配料:米放上大米、小米、糯米、薏米;豆子放红豆、绿豆;干果加红枣、桂圆、葡萄干、花生、栗子、百合。

这数起来也不少了,又传统又丰富。

她在院子里捣腾这些时,西巷住在九哥儿隔壁的葛神棍端着自己的大碗,直接敲响沈家后院的门来买速食汤饼。

葛神棍也才刚搬来,他原来住在道观里,没尝过沈渺铺子里的吃食,如今一吃便停不下来了。

尤其是速食汤饼,汴京其他人家都已经吃够了,过了这兴头,他才刚开始。

阿桃给他开门,一见是他,都不用多问,扬声让福兴拿两块速食汤饼来。

“今儿要鸡汤味的,多来些酱底,我爱吃汤浓的。”他一面嘱咐一面背着手瞅了眼沈渺泡在大盆里的豆子,还点了点头,还评价道:“这方子恰好,配得很平和,糯米固肾,薏米祛湿,这两样米偏寒,但正好能中和大枣、桂圆的热补,恰到好处嘛!沈娘子还学过医理?”

道医不分家,葛神棍分析得头头是道。

沈渺笑道:“没学过,家里剩啥用啥。”

“你这话…又略微有些不讲究了。”葛神棍哭笑不得地摇摇头,取了汤饼回去了。

被评为不讲究的配方,熬出来却不赖。

找出干净的陶锅来,五谷杂粮稀里糊涂全倒进去熬,只要开始熬了,手便不能停下了,要不住地用那种长柄的大勺搅动,防粘锅底。

越搅粥越浓,越浓越难搅。

这做腊八粥,也是体力活儿。

幸好沈渺力气不小,搅动着各色五谷在锅里翻滚,煮到红豆出沙、浓稠软糯,再加些糖,便能出锅了。粥的甜香弥散开,巷子里家家都在熬,因此这浓郁的香气飘散出去,已分不清你我。

让唐二去西巷把九哥儿几人都请来一起喝粥,沈渺又趁空进了灶房,贴街上买来的“灶君”像。

此时家家户户的灶间,都会贴一张“灶君”神像,腊祭前要买粘牙的“饧”供奉灶君,顾婶娘道:“让灶君吃了饧,把嘴黏实了,回了天庭,他张不开嘴,便没法跟玉帝说坏话了,往后一年便会顺顺利利。”

沈渺买了不少饧,湘姐儿嘴里含了一块,很认真地问:“那万一灶君原本是要说好话的怎么办?”

这可把顾婶娘难住了。

“何况我们又没做坏事。”湘姐儿大眼睛骨碌碌转,伸手想把那些糖都拢到怀里,“所以……还是我替灶君吃了吧!”

沈渺在她额头弹了个脑瓜崩:“你也不许吃太多,回头牙疼了,你就知道苦了。”

湘姐儿用舌头舔了舔自己已经空了的两颗下门牙,顿时便颓丧了,把手缩了回去——她这辈子再也不想去口齿铺拔牙了!

沈渺摇摇头,湘姐儿和陈汌同时换牙,陈汌换了一颗,还是啃林檎时啃掉的,没受什么罪。

那多亏了九哥儿送来的张掖林檎。张掖的林檎个头小长得也丑,里头脆甜紧实,但沈渺觉着特别好吃,她是喜欢吃脆苹果的。

她觉着张掖的比婺州产得更好吃——沈渺夏日里买过婺州的林檎,长得又红又大,极漂亮,里头水分也足,甜中微酸,但肉松软,口感有点沙沙的。

也好吃,阿桃就喜欢吃这种面面的林檎。她最喜欢切两半,拿木勺子刮着果肉吃,一勺一勺刮下来,像在吃棉棉的冰。

总之,陈汌因张掖林檎而免受口齿铺郎中的铁钳之苦,很是幸运。

湘姐儿便不同了,她两颗下门牙都摇晃了,可就是掉不下来,啃林檎啃大骨头都没啃下来,顾婶娘说拿一根细绵线,一头绑在牙上,另一头绑在门上,趁孩子不留心,猛得关门便能扯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