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271)
一事顺,事事顺。
张大人如此评价,让金师爷重视起来,择日与兄长一起到家中拜访。
金师爷的兄长是俗话书斋的金老板,他们来谈下一册小书的事情。连带第一册小书的雕版都想买走。
陆杨最怕金师爷跟着一起来。之前状告刁民的事,有金师爷助力,如今再谈生意,也有所顾忌。结果他客气,金师爷也跟着客气。
陆杨垂眸倒茶的功夫,想明白了,这金师爷也是为着张大人的高评价来的。有县官托底,谢岩迟早高中,这个县城留不住。
高中就会做官,不是他一个小小师爷压得住的。
陆杨知道怎么应付了,和着稀泥等他们交底。
他们之间有善缘,说起来书斋这头也没坑害过谢岩,最多是给钱的时候不那么爽利,抠搜了一些。总体没有结仇。
没结仇,就能做朋友。朋友之间做生意,诚意要有。
他们给了两种合作之法,第一种是定金加分账。书籍交付,就会预付五十两银子。后续四六分账。谢岩只管写,杂事不管,坐等收钱。
这个法子的好处是省心,利钱多,但账目不清,容易被人瞒骗。
第二种是买断。以第一本的利钱来说,买断这本小书,得有两百两银子起步。
俗话书斋一次谈价,到所有题型结束,他们能拿一千两银子。后续挣与赔,不用谢岩承担。
谢岩还想开书斋呢,这两个合作都不大合适。
陆杨倒是有个合作,谢岩写,他找鲁家印,他做上游,金老板拿书出去卖。
他会算个合适的价钱出来,让金老板的利钱在四六分账的“四”上。
这事还要再谈,金家兄弟今日告辞,改天再叙。
人逢喜事精神爽,陆杨一天天都笑容满面,见了他的人,都说他春风得意。
有了银子,谢岩抓紧把他带到医馆,让老郎中再摸摸脉。
老郎中还是老话,病要慢慢养,急不来。
说起来,郎中也好奇:“你给他吃了什么大补之药?他气色看着真好。”
病成这样,气色好一些,都怕是内火烧起来了。
把脉之后,没觉出异常,肝气通畅了,有一股生机在萌芽勃发。
谢岩就给他做了些滋补汤羹,药膳没多吃,怕陆杨的身子受不了。
陆杨坐凳子上笑眯眯的。
老郎中摸不出原因,状元郎也说不清,但他心知肚明。
财气养人,手里有了银子,万事无忧,他心宽气顺,自然爽利了,胃口都好了!
难怪都说银钱能解万难,这话真是不假。
离了医馆,谢岩还想去牙行,找人看宅子,早日搬家。
有个幽静住所,更适合陆杨养病。
陆杨让他再等等:“等五月份,你科试结束,从府城回来再说。”
搬家也费事,新宅子需要找、需要看,选定了还需要打理,需要熟悉邻里。琐碎杂事太多了,不适合现在干。
铺子里的帮工也没定下,陆林那头还没决策。他们住店铺更方便。
而且陆杨自小就住商铺后院,早都熟悉了,听不见市井里的嘈杂声音,他反而不习惯。
一样样说原因,到他的习惯问题上,谢岩才舒展了眉头。
他还要上学,就中午有空回家一趟。
从医馆离开,他就要赶着回私塾。
陆杨又给他做了些糕点,有核桃糕和栗子糕。再做了些盐煮花生,都剥好了,他平常嘴馋,直接拿了吃,不用再剥壳。炒面粉也给拿了两斤,再带一斤糖。
不知是不是错觉,陆杨感觉谢岩长高了一点。
他伸手比划,真的长高了。
“还说不是小孩子,你都长高了。”陆杨笑道。
谢岩恍然大悟:“我说裤腿怎么有点短了。”
他上学以后,又动脑子又要锻炼,心宽了,饭量也随之变大,陆杨又不会克扣他,各处都给他安排得妥妥当当,学舍里还有一个乌平之互相照应,吃饭的时辰常常糊弄,每天吃喝却从没少过。
到今年,他才十九岁,还能长高一些。
陆杨看看他鞋面。开春了,棉靴和大棉裤都穿不住,换上春装后,谢岩也穿上了长靴,黑面白底的靴子,长及小腿肚,裤腿都塞进去了,看不出长短。
“先将就着,我去扯布,再给你做两条裤子穿。”
话说两句,谢岩就拿着食盒跑了。
陆杨回铺子里,把婆婆邀出来,一块儿去扯布。
除了乌平之送的冬衣,家里几年都没添新衣。
手里有闲钱,一起看看算了。
赵佩兰知道他俩挣钱了,没推辞着拒绝,还帮陆杨看料子。
陆杨别的东西懂得多,衣料也略知一二,因手糙,细布料子他是没碰过太多,带花纹的衣裳也没穿过几件,到布庄里,他没一会儿就挑花了眼。
穷人穿短褂,富人穿长衫,读书人穿袍服。赵佩兰看陆杨身段不错,想给他做长衫穿。
陆杨还记得他出嫁时的那身红嫁衣,样式简单了些,款式却长,穿上以后,大家都说漂亮、好看。
他平常大大咧咧的,在打扮上没有钻研,如今有喜欢的人,眼睛往布料上多瞄两眼,也动了心思,认真选起来。
赵佩兰跟他比划长衫的样子,里边穿一件长到脚踝之上的衣裳,随是短褂配襦裙,还是一件长到底的衣裳。外罩一件褂子,约莫到膝窝下边一些。
这个长度足够体面,又不会太招摇,平时走动、干活都方便。
里外要搭配,赵佩兰帮他选布料,陆杨想要黑沉沉的颜色,这样耐脏。平时铺子里活多,浅色的衣裳不耐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