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374)

作者: 羽春 阅读记录

两个孩子都出嫁了,日子好着,他俩敞开肚皮吃。黄豆下来就卖了,黄豆价贵,可以卖点银钱捏手里。

冬天地里不忙,就好好侍弄家里的鸡和猪,猫冬就行了。

今年没急需用钱的地方,鸡可以多养两年,来年继续捡鸡蛋。公鸡不用多留,这阵子忙完,宰一只吃了。过年再吃一只。

年底猪大了,可以试试配种。今年第一茬的猪,尽量配上。以后母猪下崽,继续养猪,家里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他们家不要杀年猪,谁家来怂恿,就骂回去。

这猪崽有屠户的人情在,陆杨跟人说好了,送过来八只猪,少说要卖给屠户六只。

他们在村里,也杀不了这么多猪。

别家不好说,他们家跟大伯家,一定不能给陆杨拆台。

王丰年还想炒面粉卖,他们之前在县试期间炒过面粉,晒麦子时,他能空出手炒炒面粉,变天了再跑出来收麦子。

面粉是小火炒,他小锅小锅慢慢来,真炒糊锅了,也就一点点,自家吃了算了。炒好的就拿出去卖掉。

黎峰点头:“可以,到时候让陆松一并捎带上。陆杨铺子里要这个货。”

挣钱了,买些棉花。

今年家里也卖菜、卖鸡蛋了,鸡蛋才开始卖,没几个钱,卖菜的钱零碎,也不多。他们手里还剩一些,两个人的棉衣棉裤足够。

陆柳之前给他们做了两身衣裳。陆柳是省惯了,也知道两个爹的性子,肯定不舍得穿新夏衣,就给缝了夹层,有了棉花,就往里填塞,冬季穿新衣。他们买些棉花就够了。

晚饭不留,黎峰趁早赶骡子车回山寨。

走在路上,碰见别的村民,他也打招呼,表现得很大气。

到了新村,他顺道去二田那儿看看。

赶上麦收,二田还没去拉肥料,叫人传了话,肥料他要。

黎峰到家里,二田也才刚回来,叫声大哥都半死不活的。

王冬梅还不错,把晚饭料理好了。

夏季干重活,人累狠了吃不下干饭。不吃干饭又没力气,他们通常是把粥煮稠一些,半喝半嚼地吃,配两个馒头,一碟咸菜就能下饭。

这时候吃饭,要沾点荤腥,王冬梅拿肉片炒了菌子,还打了个素汤。

伙食不错。

黎峰看过就罢,跟二田说:“明天我过来帮忙,直接去地里,不来家里了。”

这阵子,捡菌子的人都少了,都为麦收忙碌着。

山寨那边的人都成群结队的往新村来,分家不分家的,都搭把手帮忙。

不是撕破脸的死仇,都把旧怨放一放,收麦子是头等大事。

二田没逞强,应下了,留他吃饭。

黎峰不吃,喝碗茶走了。

就这一阵,他喝的茶水多了,回家就去上茅房。出来就看见陆柳望着他嘿嘿笑。

黎峰莫名:“傻笑什么?”

陆柳说:“你一定喝了很多水。”

黎峰一听就笑了:“我是喝水,又不是喝尿,你笑什么?”

陆柳哼一声,叫他洗手吃饭。

他今天也没闲着,对烤菌子做了另外一个尝试。

火候过大,菌子就糊了。

火候合适,菌子就熟了。

如果是小火来烤呢?

他给黎峰答案:“挺好的,水分慢慢被烘干了,就是这样做很慢,大批量的尝试,还要再想想法子。”

黎峰恍然大悟,他跟陆柳说起炒桂圆的大石槽。

“那么大的石槽,隔热厉害,大火烧着,落到锅里没几分热气。只是桂圆有壳,圆溜溜的,方便翻炒,菌子嫩,手上没轻重都要捏碎了,翻炒是不行的,要慢慢烘烤。”

哪来那么多大石板?挖山都费劲。

算来算去,还是晒太阳实惠。

他可以继续选地盘做晒场,在晒场上搭长棚。

请几个人看场子,晴天放出去晒,落雨就盖竹笠遮起来。

持续性的大雨,就把菌子收到长棚里。这样花销少,很快就能投入使用,今年的工期不会浪费。

山下这块地,不大适合。

他想去新村找块地方,那里宽敞。

这样的晒场,外围要做院墙,像别人家的作坊一样,四处围起来,不让闲人进去。

到时还要修几间屋子,可以住人守夜、可以当仓房。灶屋要搭一个,方便吃饭。

盖房子的工钱,他心里有数,如果兄弟们愿意帮忙,他们自己就能挖黄土、做土砖,趁着日头好,一并晒了。

再去山里挑几根好木头做房梁。屋顶就盖草棚。

这三样材料省钱,能在十五两银子之内,把晒场做好。

晒场需要用的东西多,簸箕要几百个,遮雨的竹笠不能也要几百个,都不够地方放。

他打算做木架子,把簸箕垫高,再买些竹席先应付着。以后有钱了,慢慢置换成蓑衣的材料。

饭后,陆柳拿了算盘和纸笔出来,黎峰算账,他记,娘跟顺哥儿在旁听着,时不时问一句。

陈桂枝说:“有些银子不能省,手缝里要漏些财出去,让寨子里的人知道你发财了,他们也能跟着喝汤。不然你这事长久不了。”

陈桂枝早年做生意,挣的都是小钱,还要养三个孩子,都遭人眼红。

他们家现在是不一样了,黎峰能撑起门户,一般人不敢来闹。陆柳有个好哥哥撑腰,现在能带寨子里人挣点小钱,寨子里的人也不愿意撕破脸。

小钱是不够的。他们要在这里扎根,背靠这座山吃饭,就该是他们越挣越多,别人也跟着越吃越饱。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少数几个刁钻的就不成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