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582)

作者:羽春 阅读记录

稍大一点的书斋,则会搭着卖些笔墨纸砚。

这样的小门房里,书生多挑一会儿,都极为显眼。在铺子里被人直直盯着瞅。

谢岩说过,很多书生都会到书斋里去看书。只要脸皮厚,每天都能看一会儿。

有的书斋会赶人,赶过一次,这书生就不好意思去第二回了。像县城那种书斋不多的小地方,书生被赶一次,就会成为别家书斋的客人。

府城和省城大一些,书生们可能会轮流去好多家。但这很费事,跑来跑去,不值当。多数书生也是换一家做常客,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卖几本手抄书再买。

陆杨想着,他可不可以租个大的铺面,前院正常卖书。后院开个静室,像府学的藏书阁一样的静室,但配有更多的桌椅,可以留书生在静室看书。

他开门做生意,是要挣钱的。

他可以想个方法,比如说跟茶馆一样,进店花钱了,就可以坐下听书。他这里,进店花钱了,就可以坐下看书。

若是挣这个小钱,那他就要考虑怎样细水长流的把钱挣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挣小钱,攒大财。

陆杨眼睛一瞥,正好看见酒楼大堂的热闹。

人每天都要吃饭,书生也每天都要看书,那他能不能强行让书生来他的书斋看书呢?

比如连续来多少天,他送某某书。或者说,送价值多少银子的书,让人任选。

书的利润高,相比起来,大铺面多出来的那点租子不算什么。

留人看书,可以把书价均摊,算下来,就是这些书生一天给一点书钱,能看很多好书,最后还能拿上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回家。

这对客人们来说,是个省钱的法子。

但书生们好面子,陆杨不能这样说。

他动动脑筋,想着怎么换个名头。

谢岩说:“叫才子交流会。我们读书人都喜欢被夸才子。”

乌平之:“……那是你。”

陆杨看向乌平之:“乌大才子!”

乌平之:“……”

好吧,他也喜欢。

他说:“不能叫这个。你就说读书点卯、评选最爱读书的人,他们是来看书的,顺道拿个彩头,没什么省钱不省钱,才子不才子的。”

一个新的经营模式出现,乌平之不好推断好坏,他觉着有前景。

“官学里能借书,你这里也能。你可以收取押金,还书就退钱,比留在铺子里看书稍贵一点,让一些脸皮薄的人也来花钱。”

陆杨给他竖起大拇指。

“你以后要是去户部任职,富国富民,百姓都要叫你财神爷!”

乌平之可不敢想这个。据他所知,很多进士都是去当县官的。

谢岩说:“你把一地经济治理好了,自有人看中你的才能,到时多地历练一番,迟早能到合适的位置去!”

乌平之的心真的踏实了,他只是笑笑,“可我现在还是个秀才。”

陆杨看看他,又看看谢岩,心也踏实了。

和上回考试相比,这两人的心境都有了变化。更稳当了。

他们逛了三家书斋,谢岩和乌平之各买了五本书。

乌平之还说一起给钱,陆杨把他拦下了,“这就算了,又不是吃饭喝茶,我给他买就行了。”

谢岩挺得意的,“愿意为我花钱的人真多啊。”

乌平之无语,“就两个,不用掰手指都数清楚了。”

对谢岩来说挺多的了,也足够了。

一个是他夫郎,一个是他好友。

他跟乌平之说交友。他跟陆杨说过一回,在陆杨那里得了夸,还想乌平之也夸夸他。

乌平之拿上书,出了书斋,抬头看看天,没搭理谢岩,跟陆杨说:“交朋友是要看缘分,我主动结识几十号人,全是虚的。”

陆杨受教了,“我知道了,我会放松一些,随缘。”

谢岩不高兴,“你俩为什么不理我?”

陆杨哭笑不得,“你要他怎么理你?给你掉几滴小珍珠,呜呜哇哇说他好感动?”

乌平之听着牙酸。

他怎么可能会这样!

谢岩不管他会不会,全当为了财神爷的珍珠泪,不逗他了。

他说:“我帮你省钱了,你要记着。”

乌平之沉默半晌,学着陆杨,给他竖起大拇指。

三人结伴回家,到家,热水到烧好了,小厮提水到房里,都沐浴洗澡,把头发都洗了。

洗完换好衣裳出来,晚饭也好了。

晚上凉爽,雷伯伯烧了炭盆烤头发,还留了小厮在他们身后伺候,给他们擦头发。

陆杨跟谢岩都不习惯,别别扭扭的挨伺候。

席间他们互相说了些勉励话,互祝好前程。

晚饭后,乌平之带他们去书房里看看。

家里大,书房是单独的房间,和家里不一样。

他听谢岩说过,陆杨会看书,晚上都坐书桌边一起看。

他问陆杨是来跟他们一起学,还是在房里摆张书桌。

陆杨在书房看看,问他们:“书童坐哪里?”

乌平之指着窗边说:“会在那里摆两张小桌子,到时抄录方便。”

陆杨想了想,说:“那我也在空地摆一张桌子,我跟你们一起。”

学习入神了,就注意不到外头的事。

谢岩的笔记尤其多,还爱拆书,有了书童,他就会让书童抄录文章,省去拆书的步骤。乌平之不知会做什么。两个书童肯定都忙。

陆杨看书还好,不会太入迷,正好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留在里头好照料,省得里外不知,耽搁事。

乌平之这便吩咐雷伯伯安排,今晚来不及了,明早再学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