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611)

作者: 羽春 阅读记录

二两多的银子, 可以买个小首饰。

陆杨到首饰铺子里看,选了一对耳环。

娘有一对金玉耳环, 是爹送给她的。

现在谢岩考中了举人,也给她送一对耳环。作为纪念品来说, 还算不错。

陆杨仔细挑,不拘二两银子,也往贵了看。

娘平常很低调,性子也温温柔柔的, 太直白的金啊银的,她不会喜欢。家里那对金玉耳环,是金做钩, 玉为坠。

陆杨仔细挑选,买了一对珠翠耳坠。耳坠用了小珍珠、小玉珠。形式小巧,乍一看很秀气, 仔细看, 各处精巧。珠子小,价钱不高,这一对要三两六钱银子。

陆杨讲价, 伙计跟他磨嘴皮子,最后送他一个小首饰盒,银钱一文不少。

拿上耳环,陆杨再转道,去裁缝铺买了一块碎料,比划着裁剪缝边后的大小,垫在盒子里,把耳环包起来,瞧着很是不错。

今天家里也有宴席,乌平之让雷伯伯准备的,说大家一起吃着喝着,乐呵乐呵。

陆杨到家,在赌坊排队兑钱的小厮也回来了,拿上银子,乐呵呵吃饭去。

另一边,谢岩跟乌平之也吃上了鹿鸣宴。

他们没什么好吃的,前面的流程走完,许多差役过来抢食,一盘盘的都端走了。

谢岩还跟人抢了抢盘子,那人看他一眼,徒手抓菜、抓果子,把空盘留给他了。

谢岩:“……”

他为了来吃这顿饭,早上都没吃多少!

鹿鸣宴的座次是按照名次排的,他的友人都离得特别远,往远处看看,他看见季明烛跟刘有理是坐一块儿的,季明烛不知什么时候跟刘有理有了交情,一个没法吃到嘴的席面,他都一个劲儿的让刘有理吃东西。

乌平之好运,跟盛大先坐一桌,两人说说话,就跟人换了位置。虽然没吃没喝,互相聊聊天,吹吹牛,气氛很不错。

谢岩:“……”

早知道带点吃的来。

他旁边的同年告诉他:“这是常有的事,屡教不改。就跟书院拜孔圣人以后,教官们会抢着把祭品分了一样,我们这些宴席,早都被人盯上了。”

一场科举考试,上上下下忙碌的差役数百上千。除了能进贡院的那部分人,场外还有诸多小差役。他们又吃不上好东西,就等着今天来蹭一顿。上头不忍责罚,新晋举人们端着架子,也不与他们置气,这个习惯保留至今,都成为风俗了。

谢岩都不知道这个。

以后有经验了,他能给别的考生讲讲。

吃喝不是顶重要的事,今天最要紧的是拜会主考官、房官。

房官是根据五经来分,一经一房。考生只修一门经,到房官这里,人数分流,各房人数不多。但所有人都要拜见主考官。以后都是他们的门生了。

谢岩先去见了主考官。他照着在书院见先生的态度来,各处恭敬着。

他进门先行学生礼,等抬头看见坐在圈椅上的男人时,他的眼神就迷茫起来。

面前的主考官,是他见过一次的人。是崔伯伯的二儿子,名字不知,反正叫他崔二哥。

据说在京城读书,好多年没有下场考试。跟谢岩辩论了一场,文思非常敏捷,谢岩到现在还时常想念。

原来他不是学生啊……

谢岩愣了半天,又一次行了个学生礼,好歹把惊讶的话憋回去,很有礼貌的喊了“崔大人”。

他听说过,这次的主考官是崔仲卿崔大人。如此说来,他手上那本字帖,还是这位崔二哥写的。

谢岩回想起崔伯伯看见那本字帖的表情,一时无语。

见主考官,一般都是寒暄两句。

主考官要见的人很多,说不了几句话。

谢岩进来之前,乌平之都教他怎么说了。

讲讲崇拜之情,说说自己会怎样努力,小小拍个马屁,说会朝着主考官努力。马屁要拍得自然,就不能纯粹的讲崇拜,要说看过这位大人的什么文章,听过他的哪些政绩,说说想成为这样的人,是学习的动力。大差不离的,意思在就行了。

谢岩本来还犯嘀咕的,怕他说得不好,这下也不用装了。

他说:“崔大人,一晃一年没见,学生心中很是想念。我记着京城学子的厉害,每每看书作文,都不敢松懈。今天能在这里重逢,我、我真是震惊,也有些感动。”

崔仲卿问他都看了什么书,又是怎样作文的。谢岩如实说了。

府学静室的书架,他阅览了两面。总数不算多,但跟科举有点关系的,他能看的,全都看完了。

静室里留存的师兄文章,他已经全部看过。另外还有些偶然所得。

和季明烛他们熟悉后,他也看见了一些折子、文书。

俗话书斋的金老板跟陆杨合作,却只给他找来了一本字帖,自知理亏。陆杨知道文书也有作用后,写信回县城,转交给了金师爷,从金师爷这里有听来了许多案情。律法如何,实判又如何,简要讲了许多卷宗上的记录。再有一些金师爷的经验。

这些谢岩也都看了。考试结束后,他还看了些闲书。闲书如何,他也说了。

崔仲卿喜怒不显,谢岩看不出来,又说:“我还看了你的字帖,写得挺好的,我还临摹了。”

他是想拍马屁的,说话的语气,却一点都不像。

崔仲卿浅浅笑了下:“你的文章我看了,比一年前进步很多,神清骨秀,文理优达,内外协调。没了浮躁之气,也少了些意气,笔锋老练圆滑。听我爹说,你是一个题目写很多篇文章,用的笨法子。那以本次试题为例,你最想以什么角度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