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房子通古代,被糙汉领回家强宠了(383)

作者:米小仙 阅读记录

赵庆海知道他家收了玉米,也跑来观看。

看着院中的墙上挂着那一串串金黄色的玉米,颗粒饱满,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场景,太让人激动了,比见到大片的小麦在地面晒着都让人激动。

真想找个画师,让这场景画下来。

想到这里,他猛然想到一个人,急匆匆地又跑到红薯地里,拉来了一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中年男人。

这男人姓孟,苏晚晚是见过的。

他是沈渊从新平县带回来的一个人,据说是在黑风寨一并救出来的,擅长机关算数,帮了不少忙。

知道他是大柳树村的,便跟着一起来了,说是要找一个故人。

这故人便是赵庆海,原来二人是同窗,更是好友。

孟迁这人喜欢四处游历,这次也是听说了通许县一个村子发明了很多农具,还发现了高产作物,想到老友在通许县,便想着来看看。

谁知路过黑风寨的时候,就被掳了。

也幸好碰到沈渊剿匪,这才得以解脱,听赵大人说,这孟迁学问颇高,是他们那一届的状元,曾经官任五品,但是最后受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人又太迂腐不懂变通,得罪了不少人,最后不得已才辞官归乡。

归乡之后,还曾经在几个书院教过书,这人虽然官场不顺,但是在天下学子心中,倒是一个好夫子,声望颇高。

赵庆海把孟迁喊过来,是让他作画的。

孟迁不仅精通机关算数,作画技术也是一流。

这两日来到大柳树村之后,看着满地的作物,他没少作画。

红薯田、玉米田、他画了不少呢,刚才还在画红薯丰收图。

苏晚晚今天也一直在家里忙,还不知道这位孟先生一直在作画,此时看到他手上还有墨汁,怀里揣着几张画,不由得轻笑起了身。

孟迁被拉过来还有些不高兴,红薯丰收图这可是头一份,他还想多画几幅呢。

不过看到这院中的景象,他那一丢丢的不高兴立马烟消云散,取代之的是惊喜,两眼几乎都放光了。

那黄橙橙的一串串的玉米挂在墙上,可真喜庆啊!

画!他画!

这玉米丰收图画出来绝对比红薯丰收图更喜人!

沈昭很有眼力见地去搬了桌案,直接支在了大门口处,在这里往院里看,院中景象一览无余。

孟迁把怀中的两张纸放下,苏晚晚也忍不住跑过来看。

讲真,古代的题字她见过,画还没见过。

古代只有水墨画,没有颜料,其实画玉米丰收图,若是能有彩色的就好了。

看到桌案上他已经画好的红薯丰收图,苏晚晚的眼睛亮了亮。

【图片】

土坯房,玉米串儿(图片来自百度,侵删)

第329章 大丰收

这也太逼真了吧。

虽然没有色彩,可是一看那红薯破土而出的场面,就太有画面感了。

让人仿佛看到那场景就在眼前。

怪不得赵大人对这位孟先生十分推崇,这画工,若是这些画流传后世,怕是也是千金难求的宝贝。

不对,听赵大人说,孟先生的画即便在这个时代,也是千金难求啊。

厉害。

沈昭更是两眼放光,他没有画过画,只是死读书。

但是他知道,很多书院都是开设有作画这个科目的。

虽然作画不是读书人必备技能,但是作为读书人,会画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看沈昭一脸痴迷,孟迁也认识他,听赵庆海说过几次,是个不错的苗子。

“听说你秋收后要参加童试?”

孟迁已经展开了纸,铺在了桌案上。

沈昭回神,立马回答:“是。”

“没有因为要参加考试,就仗着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而不事农业,难能可贵。”

孟迁看到沈昭身上的脏污,想来一直都在这里帮忙干活,不由得夸赞一句。

他可是见了太多寒门书生,仗着自己是读书人,就忘了自己的根本,不仅瞧不起乡邻,还自视甚高,还没科举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整个家族的资源都倾斜于身上,享受家族的供养,在家族务农之时,却仗着读书的借口,不伸手帮忙。

尤其是现在,离考试不过短短二十日,大多数读书人这时候都会拼命读书,房门不出,不管窗外事。

“孟先生谬赞,昭不敢当,昭受哥嫂恩惠,又出身农家,农事不仅是一家之本,也是一国之本,昭不敢忘本。”

一旁的苏晚晚听了,都忍不住想要为沈昭竖起大拇指。

果然,孟迁听闻,更是欣慰点头。

“喜欢这幅图,那便送与你,望你不忘初衷。”

孟迁画了两幅红薯丰收图呢,直接卷起上面这一幅,要赠送给沈昭。

沈昭受宠若惊,重重行了一礼,双手接过。

“谢孟先生,孟先生之教诲,昭定铭记于心。”

孟迁轻笑,小小年纪倒是沉稳。

苏晚晚也为沈昭感到高兴,看来孟先生很喜欢沈昭,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做他的学生。

沈昭把画小心翼翼地放回了屋里,立马又跑出来帮忙了。

苏晚晚也回去继续收拾玉米。

孩子们一边帮忙一边叽叽喳喳说笑,两个婆子,还有姑姑和苏晚晚也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好一幅农家小院秋收图。

源源不断的玉米被运送回来,几乎堆满了小院。

许大娘也是闲不住的人,也带着多多来帮忙了,许怀远看完了红薯丰收,听赵庆海说沈渊家已经收了几亩玉米,也带人过来了。

玉米是带棒子的,而且比较湿,还要等风干脱粒才能知道收成。

上一篇: 倾歌令 下一篇: 十九世纪乡村药剂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