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房子通古代,被糙汉领回家强宠了(417)

作者:米小仙 阅读记录

还以为在村里也没什么好条件,给些银子到农户家休息一下,过个夜第二天再走呢。

没想到这个作坊竟然免费提供食宿,而且吃食还不差,竟是比他们在酒楼里吃到的还要好吃些。

吃完饭,还有热水洗漱,照顾的比在客栈都周到。

关键是,都不用花钱!!!

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的三个人还有点紧张,生怕这是到了什么狼窝。

不过很快他们便发现这里还有官府驻扎,就是那个什么农业办。

他们从南方而来,红薯和玉米这件事他们倒是听过,这农业办可是不知道。

尤其是,村民也都很热情,见到他们还打招呼,甚至有人主动去给他们喂马。

他们放了心。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这么和谐的村子,这么好的作坊东家,倒是真稀奇。

晚饭自然也少不了腐竹菜,不仅有泡发的腐竹,还有湿腐竹,吃的他们一个高兴多订了两车腐竹。

直到第二日他们装满了货物,结算了银钱离开的时候还有点懵,感觉有些不真实。

这一番操作下来,这三个商人成为了作坊的第一批活广告。

他们一路向南,遇到了很多合作方,都没这么舒心过,忍不住就想要提一提这大柳树村的腐竹作坊。

经过他们这一路宣传和售卖,大柳树村的腐竹开始慢慢有了名气。

接着两三天,陆续都会有商队绕道大柳树村购买腐竹。

沈渊也开始忙忙碌碌。

苏晚晚忍不住佩服沈华,这一日去大伯娘的磨坊那边做红薯粉条,在大伯面前一通夸赞。

“沈华那小子,就是机灵,你找他去搞这个销售,真是找对了。”

沈松青也是与有荣焉一般。

沈衡这边已经拿了红薯去清洗,挨着河边,清洗就是方便。

苏晚晚开始参观这红薯粉条操作车间。

甚至都称不上一个车间,就是简单搭了个架子,工具准备齐全。

房屋还要慢慢盖,这不是苏晚晚等不及了,想要尽快弄出红薯粉条,就先简单搭了凉棚。

左右村里也都没了红薯,除了侄媳妇,也没人会来做红薯淀粉,红薯粉条之类的。

明年才能正式开工呢。

“二哥,谢谢你们啊,还特意为我先弄了工具。”

沈衡有点不好意思,拎着那洗好的红薯给拎了出来,直接送到了粉碎石磨那里。

“谢什么呢,这不是应该的嘛,我们也想赶紧看看那红薯粉条是什么玩意儿。”

沈松青见儿子不说话,立马回应了一句。

他这边在磨面粉,一旁有几个妇人等在那里,是隔壁村特意来磨面的。

等着也是无聊,看到沈衡在弄红薯,她们也跑去看热闹。

虽然她们村里没种红薯,可是挨着大柳树村,她们倒是见过红薯的。

看着这个膀大腰圆的红薯,想到明年自己村也能种,也是各个欣喜。

红薯粉条做起来也简单,沈衡虽然没做过,但是那图纸他一看便看会了,苏晚晚又讲了一遍,他便动手起来。

主要先磨粉,就是把红薯磨成泥,用纱布过滤,红薯渣多洗几遍,过滤干净后静置沉淀。

等沉淀过后,把上面的水给倒掉,下面的沉淀物便是红薯粉。

沉淀物晒干后就是手工红薯淀粉了。

这淀粉也很有用,火锅店做丸子必不可少,苏晚晚今日带来的红薯多,一部分做淀粉,一部分做粉条。

这都需要时间,看了一会儿,见沈衡做的没问题,已经开始过滤了,她才离开。

淀粉做出来,做成粉条状就简单了,苏晚晚让他们做了个磨具,用磨具把弄好的淀粉浆漏出来,直接落入沸水中成形捞出晾晒。

这磨具她还让沈衡做了不同型号的,有粗的有细的,还可以做宽粉。

苏晚晚美滋滋,想着过两天就能吃到粉条了,心里就高兴,到时一定先弄一锅大烩菜让大家尝尝。

【图片】

做红薯淀粉的步骤之一,过滤沉淀

第359章 教沈丰收做账

本来算着时间,护国公主很快就会到的,结果五天过去了,依旧没看到。

期间叶婧雪倒是来了好几次,她也是很担心,就派人去往京城的方向去迎。

虽然没有得到婶婶的确认,叶婧雪已经完全把小玥儿当外甥女看待了,隔三差五就带小玥儿和小云毅到她那庄子上玩儿。

那庄子上有池塘,可以钓鱼摸虾,还养了几匹小马,两个孩子也很乐意去。

这一日,叶婧雪又来把孩子们接走了,苏晚晚去了作坊。

作坊已经开工整整一个月了,今日是发工资的好日子,她当然得先去财务部帮忙核算一下。

沈渊真的找了一个会算账的账房先生,是直接买的,男人姓张,有三十多岁,是个命苦的。

张师傅是从北部旱灾严重的县城来的,家里的人都死了,他逃难到通许县,一个人也不想再回去,就想着找个账房做做。

谁知道找了很多日子,账房这活计大多都是亲戚做的,要不就是家里有人的,那些东家才放心。

他孤苦一人,没人放心用他,除非签订卖身契。

张叔看起来很敦厚,又做过账房有经验,来之后看了她做的账本,很容易便能看懂,这几日还用这个时代固有的模式重新记录了一遍,以便官府来查账。

苏晚晚今日来教他们的是两张表格。

等把他们教会,沈丰收就负责按照她教的借贷法入账,张叔就按照这个时代的方法入账。

两套账,可以双方比对,也不容易出错。

上一篇: 倾歌令 下一篇: 十九世纪乡村药剂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