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250)
眼看着地里粮食能收了,谁能想到找不到人收了,总不能他们这些老爷下地收粮吧。
这难题自然报到上面去,谁能想到这才过去两天,上面就借了几台机器出来。
“花了请短工的钱划算。”
借机器收粮食是要给钱的,这钱按亩来算,一亩地六十文。
请短工一日也是三十文,两名短工一日也能收一亩地。
但是账不是这样算,这机器一日收十亩,四台一天收四十亩,短工还要提供吃住,请的人多花费也多,管理也有难度。
“几位差爷好。”
王德发下了驴子小跑过来。
平谷县官吏回头见他,笑着跟他打招呼。
平谷县富人不多,王德发也是在县衙挂名号的人,平日里也经常来玩。
“王员外这般着急忙慌地作何?”
王德发说明来意。
“哦,是借这收粮食机器。”
王德发一脸苦涩,“我这也是急得跟没头苍蝇一样,找不到人呐,这平谷县的人都去哪了?”
“还用问,肯定是跑密云县发财去了。”有人酸道。
密云县来了一位大财主,周围几个县都传遍了。
怎么这种好事没落在他们平谷县头上?他们平谷县都穷这么多年了,什么时候也能富裕一回?
几名官吏就着这个话题聊了起来,王德发有些急了,他可是急着借机器回去。
“差爷,这机器能外借吗?”
平谷县令摸着胡须道:”这个得问问人家机器的主人,我们也是花钱请来的,要不等官庄这边收完你去问问,明天再收半天差不多了。”
王德发大为惊喜,乘着驾马人换田的时候跑过来拉关系。
“给官田收上面有补贴,私人的话一亩地七十文,六十文要交上去,十文是我们的工钱。”
“给粮食成吗?”
“粮食我们也收。”
王德发松了一口气,换成粮食就是一亩地给十斤左右,这个价还能接受。
第二日上午,王德发在另一块官田等着了,有三台收割机先收完,王德发忙请去了自家地,留了一台继续收官田。
他家共有两百亩,已经收了四十多亩,这还是请人干的。
用上收割机速度就快了,节省了脱粒的活,这个在地里就脱粒了,他要做的就是找人跟着收割机收粮食。
一袋袋粮食往家运,他现在有了另一个幸福苦恼,就是晒粮食的地方不够。
王德发家的地并不是都连在一起,因为分散开,所以平谷县有不少人看见收割机忙碌。
有埋头在自家田里忙活的人酸道:“三台机器两台动不动坏了,还不如咱们收得快。”
几日后王德发结算了粮食看着收入仓的粮食一脸满足,给出去的那点粮食算什么,粮食重要的是落袋为安。
收割机在昌平州初步亮相就惊艳不少人,这收粮速度太快了,以前秋收累死累活半个月,谁能想到有朝一日半天就能将地里粮食给收了?
一打听密云县的钢铁厂有卖,不少财主去打听价格。
租机器不划算,还得排队等人家收完轮到自己,要是买一台不是想收多久就收多久?
自己家收完还能收费给庄子其他农户收,一年一年积少成多说不定机器钱都能挣回来!
皇庄周边的动静,皇庄的庄头自然是注意到了。
有些还跑去观摩了,有些上奏内务府,更多的事不关己。
机器好是好,对于他们来说用处不大,皇庄有佃户干活,活被机器干了,佃户干什么?白养活吗?
或许是这种高高的傲慢姿态,收割机现在民间普及起来。
“咦?”
宝音看着这个月下面送上来的月度报表。
水泥厂上个月后面十天发力营业额比同期翻了三倍。
月度报表下面是产能不够申请开分厂申请书。
“开倒是没问题。”
只是她很好奇这些水泥是怎么销售出去的,皇帝没回来,朝廷肯定不会主动修路,因为户部不会批这笔款。
不是朝廷修,这些宗室觉罗们是怎么发力的?
“老马!”
她将马必应唤来,吩咐他出去打听。
马必应隔天上午来汇报的消息。
“奴婢昨日跑了京城好几条大街,这些大街都没有动工的痕迹,后来奴婢去宣武门那块才有所发现。”
“耶稣会大教堂外面那块地已经铺上水泥,奴婢还看见庄亲王府的马车停在路边,庄亲王跟耶稣会不少传教士交情很深,不知是不是他说动了耶稣会传教士修路。”
“奴婢又去了报馆,蓝管事说宣武大街学正阳大街也弄了个社团,跟临街所有商铺征收修水渠费用,有几个铺子带头,蓝管事说背后有大户的影子。”
宝音点头,这就对上了,修水渠也是用水泥大户。
这借口用得倒是好,有了正阳大街修水渠的前车之鉴,宣武大街这边商户的抗拒心理也不是太强。
“我们也出一点,将咱们的排水管跟外面大街的对接上。”
车子营旁边的那个坑本来就不小,设计是按照商业广场来的,有钟楼、有银行、有图书馆还有百货楼,还预留了两排用来招商的门面房。
这么大的商业广场肯定要考虑排水问题,本来是打算修一条通往广安门外的排水渠,也就二里路,又不是修不起。
沿途又是庙又是寺说不定还能找这些财主分摊点。
没想到这边竟然主动动工了。
节省了一笔钱,她自然愿意大方。
马必应又继续说,“北城司也派人修地面,看样子怎么填补坑洼后铺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