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273)

作者:玄北 阅读记录

第113章

宝音拿走了他手里的东珠, 这是礼部今日送来,要用在册封仪式上。

“修河是个大工程,这两人都对, 但都不对。”

皇帝“夺回”了东珠,往后一歪靠在了炕桌上。

“说说看。”

“他们其实都对,后世治黄河基本也是这两招, 不过这两个提议都是治标不治本。”

“治理黄河,得先了解黄河因何泛滥。”

她脱鞋上炕,将黑板拖了出来, 拿起粉笔边画简易地图边道。

“黄河在华夏的母亲河, 我们的文明就是诞生于这条河流,在汉朝以前这条河叫大河, 黄河之名是后来有的, 也就是说汉朝之前黄河的水还不是浑浊的。”

皇帝认真听着, 他手中的东珠转动速度慢下来。

“黄河为何水黄, 因为泥沙多, 想要根治问题需要解决黄河上游的泥土流失问题。”

“汉朝之前陕西是粮仓,长安也成为多朝古都, 一代一代百姓靠山吃山, 砍伐树木烧火, 将林地变成田地, 没有树木抓住泥土, 这就导致原本丰腴之地的陕西变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坡,黄河也将上游流泥沙带到下游,下游一直堆积,河道上升,建堤坝不过是权宜之策。”

“所以治水就是治沙, 需要在上游植树造林,下游疏通海口,再束水冲沙才能真正根治黄河水患,这不是靠一代人能够解决的。”

他仿佛被一道惊雷给惊醒,之前治黄河确实是从下游着手,完全忘了上游。

陕西山西也确实如她所说水土流失严重,千年前的关中膏腴现在变成了贫穷省。

他从未思索过这其中关联,就好像世道变迁是理所当然一样。

史书中分明写过当年关中才是天下中心,不过是人□□发,林地变成良田。

“那些田已经归百姓所有,如何能逼迫百姓退田还林?”

宝音摊手:“这个我没办法解决,我们那儿的办法是拆迁,给足够多的钱,几百年后农民种地其实是亏本买卖,因为亩产千斤,粮价也低,这还是有国家粮价兜底的情况下,与其种地不如出去打工。”

她吐了一口气,又积极道:“我们那时候将绿化视为政绩来着,比如我穿来十多年前北京还时常有黄沙天,后来内蒙古荒漠化的地方都在种树,可恨民国那会儿外蒙在沙俄支持下独立出去了,我上学那会儿的黄沙天都是从外蒙吹过来的!”

“每年农历二月我们都有个法定植树节,这一天全国都有人种树,我们那里对绿化看得很重,砍一棵树都要得到国家允许,要是保护植物砍了挖了还得坐牢,不能过度砍伐,要给子孙留个碧水蓝天。”

“像金丝楠木,明朝还有,我们那时候都少见了,仅有的那些也被国家保护了起来。”

皇帝摸了摸鼻子,他在热河行宫修的主殿便是一座金丝楠木殿。

“我下令命各地补种树苗。”

“不过……”他眼神里满是怀疑,“在草原种树?”

怎么听着不靠谱,草原能种树吗?

之前蒙古各部总是因为争夺草场闹到他这来,后来他派人去荒地补种草种,但也只是草种,因为种树根本长不大。

“是树。”宝音面色有些古怪。

“梭梭、沙棘树。”别看人家长得跟草一样,人家还真树,就像某些山不到一米高,却不妨碍人家是山。

当年某宝种树,她可是兢兢业业收能量,她一度以为自己种的树,后来某宝的林区在网上曝出来,她才发现云种下的十多棵树还没膝盖高。

“都是本地生长的树。”

皇帝颔首,“这样说倒是合理。”

要种肯定是种本地就有的树。

他手中的东珠转动速度加快,他之前选择了靳辅方案,眼下快要完工,现在看来还是有疏漏。

想到几年预定的南巡,他或许应该亲自去黄河沿途看看。

“于成龙不行,他更适合在地方。工部……”

他沉吟一声,“你说得对,工部尚书不能对工程一窍不通。”

他没有继续询问她,就好像先前不过是心血来潮一样。

六部尚书其实是满汉官员各一人,共同综理部务。

满工部尚书没有合适人选暂时搁置也无妨,还有一个汉人尚书杜臻在。

他直接忽视了杜臻也才刚从吏部左侍郎升为工部尚书这件事。

说完这件事,他目光在她身上打量,皱眉道:“我记得织造局不是送来一件雀金裘吗?怎么没见你穿上?”

雀金裘的大名出自《石头记》,宝音也是头一次在现实里见到过这件披风,本来是织造局花费两年精心准备去年万寿节献给皇帝。

皇帝节俭,自然不会穿出来,好在这件雀金裘属于男女都能穿,前不久命人找出来赐给了她。

宝音将粉笔往桌上一扔,拍了拍手中的白粉,翻了个白眼道:“我怕穿出来,转眼就被人说奢靡。”

那雀金裘是金丝编了孔雀翎上的毛做的线,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孔雀翎才能攒够一件裘衣所需要的线。

皇帝节俭,后宫也跟着节俭,她没脑子才去做那出头鸟。

“御赐之物谁敢说?”

他拉住她的手将她拉到怀里,“谁敢这般没眼色?只是一件雀金裘,朕的贵妃还穿不得?”

宝音懒得跟他掰扯。

[别说得好听,现在或许不在意,等以后翻脸转眼就成了我的罪名,皇帝这种生物话再好听也不能信。]

本来噙着笑容僵在脸上,皇帝只觉得自己那一颗滚烫的心被一盆冰水浇下来,哇凉哇凉。

***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