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286)

作者:玄北 阅读记录

最后还是属下向他推荐了广州的医学院分院。

这家医院听说是刚开始,大夫都是京师来的,医术用的西洋那套。

下属推荐本来也是因为福建的大夫已经让姚家准备后事,想着死马当活马医。

没想到人家大夫一来,挖了伤口,给他屁股打了一针,养了一冬天他这旧病就好了!

姚启圣病好后调查一番才知道,下属也是收了钱才帮着推荐。

那买通他的人正是和丰。

姚启圣起先是不知道和丰是何人,不过德盛还是听说过,本来以为只是一个商贾,后来打听到德盛洋行竟然有内务府参股,立刻明白这洋行背后不简单。

一查果然有京城的手笔。

他一边感谢皇恩,一边对和丰很是青睐。

他摸了摸胡须,“就这么说定了,过两日家中举办诗会,和管事莫要忘记。”

在一群官员侧目中,和丰微笑着应下。

……

罗起信在岸上徘徊了很久,眼睛一点也不愿意错过这艘钢铁船。

他脑子里将钢铁换算成木船,最后摇了摇头,木船无法拼接成这样的巨船。

钢铁船只要钢铁供应足建起来简单,但是木船不行,木船需要木材有足够生长年限,还有风化,关键是……

他察觉到钢铁船甲板下方那一个个窗口,心里有了什么匪夷所思的猜测,这该不会是炮口吧?

木船撑不住炮火的后坐力,体积小的船怕是打一炮就翻了。

不对,什么炮口,他摇去心里的猜测,这只是一艘商船,民间集资的商船,怎么可能装火炮,那可是朝廷才有的,一个私人商船哪来那么大能量?

可是他心底还是留下了痕迹,万一是呢?

下午商埠来了不少马车,长长的车队停在了船边,另一头的马车还未进码头。

这车队太长了,今日停留在商埠不少人都跑出来看热闹。

那一木箱子货物严严实实放在马车上,木箱太大,比正常的马车厢还要大,罗起信原本以为会有人来拆开木箱将货物往船上搬运,然后就看到原本树立在岸边的吊车吊臂被转动了过来。

吊臂垂下三个根钢索和钢钩。

下面的人将其固定在箱子三面,罗起信这才看到木箱上还挂着门鼻一样的铁环。

就这样马车上的木箱子被轻轻松松拉起来,很快被拉到船上。

罗起信看不到船上的动静,只看到木箱被人丝滑地拉进了船舱内。

就这么短短一个时辰这批本该装两日的货被拉上了船。

和罗起信一样,码头边不少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这种装货速度谁看了不羡慕?

“以后力夫是不是得失业了?”有人幸灾乐祸道。

码头上的力夫是这里的最底层,没什么本领只能干苦力。

这边商埠还好,有些地方力夫被帮派垄断坐地起价。

不少商人也是叫苦不迭。

罗起信闻言扫了一眼岸边的力夫和纤夫,果然看到不少人脸色露出惶惶不安之色。

就在这时候,船上下来两个人,手里拿了一张白纸。

纸贴在靠海的一个货仓墙壁上。

罗起信跟随人一块走过去有人当众念起了纸上所写内容。

“长期大量收本地特产,招募青壮年去台/湾种地。”

那人停顿了一下,又继续念。

“签两年长工契约,每月发放米粮十斤,肉五斤,白银二两,包吃住,可每年回家探亲一次。”

“长期大量收土特产,可长期储存的优先,少量收当季瓜果蔬菜米面粮油……”

那人越念声音越轻,罗起信自己看了下去。

墙上贴着好几页白纸,上面标注了一些货品的收购价。

比如新鲜鱼是五文钱一斤,瓜果蔬菜的价格也有标注。

住在海边的人不缺鱼,因为腌制咸鱼的成本高,只有大富人家才有能力大量腌制,许多渔民捕捞鱼后就转手卖给官府。

卖给官府价格自然很低,这还算好的,家里有艘船能出海捕鱼。

惨的是家徒四壁连船都没有只能出来做苦力的。

本来还担忧有了那卸货的物件,他们往后会没了收入,没想到竟然有人大手笔收鱼,这价钱给得也比衙门高。

有人平时去海边都能捡到鱼,捡个十斤就有五十斤收入,这不比做力夫来钱快?

等挣钱了说不定还能买艘船,大海不敢去,内河还是可以跑的。

力夫只是不聪明,不是傻,这样一合计,不少人目光都火热起来。

和丰下了船正在巡视岸口刚建立起来的咸鱼厂。

他们自己有盐引,又加上有内务府参股,这盐拿到手远比旁的盐商要低。

卖盐说不好会跟私盐扯上关系,所以泰山商行不准备卖盐,而是开设咸鱼厂自己消耗盐。

“管事大人,这人已经招来了,都按您说的招聘的是妇人。”

和丰点点头,“咱们这鱼说不定自己要吃,肯定招手脚干净的妇人,从明天起就有人来卖鱼,这鱼腌制后务必要晒干,若是不够干发霉了可是影响咱们商行的名声!”

“是是是,小的会看紧了。”

腌鱼厂隔壁是咸菜厂,再旁边是酱菜厂。

他一一走了一遍,吩咐人不要出差错。

走完了这些厂他又快马加鞭去巡视糖厂,糖厂也很紧要,这座糖厂也是一座金矿,特别是里面产出的白糖被商行列为战略物资。

走完了糖厂,挑完毛病让厂长整改后,和丰才有空去总督府。

总督府的诗会自然不是总督举办,而是他的孙子姚敏。

跟父亲姚仪不同,姚敏对军事不感兴趣,反而时常跟浙江和福建的学子来往。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