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412)

作者:玄北 阅读记录

“这二人是必罢革之列。后世应该也有这个问题才对。”

教育的不公平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几百年前是南方北方之间的差距,今日是富裕江南和贫穷省份之间的差距,未来定然也有问题。

宝音拿起薄饼加了烤鸭和黄瓜丝葱丝,边道:“我们没有科举。”

“我们建国后便是全民扫盲,之后是乱过一阵子,到我出生的时候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不收学费只收书本费,满六周岁孩子都得去学习上学。”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参加中考,各个高中会根据分数线录取,当然也有愿意花钱继续上的,这是初步筛选,高中三年后是高考,高考相当于乡试吧,每个省的考卷难度都不同,各个高校也是根据分数线录取,不过最好的大学在每个省的录取线设定不一样。”

“竞争激烈的省分数线会高一点,教育比较落后的省比如新疆、内蒙分数线会低一些,务必保证每个省都不落空。”

“大学相当于国子监,毕业出来也是自己找工作,当年毕业的学生要是有走仕途的想法可以考公务员,也就是吏员,我们那官吏不分,都是从最低的吏员做起,一步一步往上升。”

“上面提拔也是看有没有底层工作经验。”

皇帝意外,没想到这般重重淘汰下的人才最后只能做吏员。

一想到后世人人识字,便不觉得稀奇了。

人人识字,人人都是读书人,也就没有什么读书人的优待了。

宝音说着皱眉:“不过还是避免不了走后门,没关系没背景的人得比其他人出色太多才能考中,家里有人在政府的哪怕学历不行,也能获得工作机会,不过这样的人都只是底层,很少能爬到高位。”

“想升迁还得看政绩,一时得意也没用,后面要是爆雷了,该坐牢还是要坐牢。”

宝音咬了一口烤鸭,吃完了道:“士农工商,其实没有地位高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身份高低象征,最开始提出的人也只是给国民分了个类而已。”

[大概是因为士在排在前头,受儒家青睐,什么农社会地位是高也就是说说而已,现实中地位最低的是农,商好歹有钱,农也就挂了一个好听名头,一年到头吃饱饭都很困难。]

宝音夹了一筷子清炒绿豆芽,绿豆芽很清爽,用豆油炒的,没有荤油吃着很爽口。

“你后来为了保证科举公正也做了改革,将各省考生前加了字,官员子弟加官字,普通考生加民字,民字和官字考生不在同一个考场,每个省录取官字考生有一定配额。”

她看了一眼查出来的资料道:“到乾隆年间基本上已经稳定下来,大省是二十取一,中省是十五取一,小省是十取一,因为竞争激烈,有大省考生会将原籍改到小省去……”

[咦,这跟后世的高考移民有什么区别,不都是想要考个好学校将户籍迁到偏僻省去?]

[历史果然是不断重复。]

宝音看着他认真道:“不过我觉得这样做得不彻底,只在乡试施行,官员子弟只要过得乡试就一路平坦,大清后期还是有许多科举世家,什么寒门出贵子越到后面越难实现。”

皇帝陷入沉思,思索着她给出的信息怎么修改科举制度。

宝音咬着筷子道:“我觉得朱元璋就是个控制狂。”

皇帝看她露出疑惑神情。

宝音举例子道:“你看科举他非得制定八股文,相当于指定了考试范围让后世人遵循,还有他的子孙,他都将每一个儿子的后代名字都指定好了,中那个字要带五行偏僻,后面那个也是。”

“还有百姓户籍,是匠籍祖祖辈辈都是匠籍,军户祖祖辈辈也都是军户。”

“还有八股文考到现在有什么用,能考的都已经考了,最后都考遍了只能找两个三个完全没关系的字搭在一起,考这些字出处。贫民出身的学子一辈子看的书怕是还没有官家子弟一年看的书多,还没有官话考试有用,起码普及官话,官员去地方做官也不用担心被架空。”

皇帝动了筷子,夹一块烤鸭放她碗里。

宝音吐槽了几句,然后就略过这个话题,说到底科举就不是她现在可以插手的。

[要是我就取消科举制,全都上学去,九年义务教育,一层一层选拔,还有什么儒家都滚蛋,嘶,终于明白为啥搞□□了,不将原来的势力扫除,根本没法让底层人民翻身!]

皇帝听了久久无法平静,难怪她对父权夫权嗤之以鼻,连君权都无法让她低头,原来她生活在一个没有儒家教育的时代。

这样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他直接想到了大清入关以前。

八旗子弟为何腐败那么快,他以前只以为是受到了中原繁华的诱惑,现在看来根本就是被华夏文化给同化了。

他们接受了儒家,也难以保持自己政治制度的纯洁,认同儒家思想,哪怕满人还是挂着满人的姓,思想上已经与汉人无异。

“我准备发行债券修铁轨了。”她出声打断了他。

那笔赔偿款银票到他手里便没了消息,也不见他有存起来发行债券的意思。

她没主动提起,而是说了自己这边的安排。

“太子才出发,我记得铁路的行径路线还未定下来。”

“是啊,不过不耽误,先操作一下,不然国债卖不出去。”

“嗯?你不是保证国债能卖出去吗?”

宝音笑嘻嘻道:“酒也怕巷子深,不打打广告怎么能让人知道国债能赚钱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