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428)
没多久就看见船长跑到甲板上,眼睛盯着已经跑远的铁船。
“这样的船,这样的船哪里可以买到?”
张大牛突然出声,“新加坡。”
“这些船是去新加坡,去那里应该能够问到。”
船长惊诧了一下,连连点头。
“说得没错。”然后对身边的人说,“倒是提醒我了,起帆快点跟上。赏点银子给这小兄弟。”
张大牛握着碎银子,表情有点呆滞。
张老爹给了自己儿子头一下,他压低声音训斥道:“下次不准你再胡乱开口,这次是遇上了好人,下次要是被人打一顿都没法说理。”
张老爹给自己儿子灌输小民的生存法门。
张大牛抿了抿唇,对于他爹的教诲不敢苟同。
他越发期盼自己能成为防卫队的一员。
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信念。
直觉告诉他,这或许是他一辈子唯一翻身的机会。
张老爹抓紧的儿子不许他在船上乱跑。
张母见儿子闷闷不乐,塞了他一个咸鸭蛋。
如此过了两日,船终于进入了新加坡海域范围内。
碰见的巡逻船机会也多了。
船上的人都发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巡逻的船大半变成了钢铁船。
也就是说他们之前遇见的船队很有可能是来送船的。
船慢慢靠岸,张大牛看到帅气的巡逻队心情好了不少。
“爹,多了好多洋人的船!”
南洋这边不少国家跟大陆一样是过新年的,但是西洋人不同,他们不过新年。
新加坡出现大量西洋人的船其实很正常。
看着岸上勾肩搭背一脸轻松的西洋人,张家父子沉默下来。
毕竟不久前他们还亲眼见到船队讨伐过西洋人,怎么一转眼双方就和好了?
父子俩对卖洋人念念不忘,想着什么时候再卖一回就好了。
现在洋人能够光明正大地出现在这,那商铺还收洋人吗?
怀揣着这个担忧,父子二人领着其他人去了年前干活的地方。
还有几个人留在原地干活。
“鱼仔他们跟着跑船了,说是去印度买粮食,那边粮价便宜,听说满地黄金。”
张大牛当即叫嚷嚷起来,“早知道我也不回去过年,一路来回奔波挺没意思的。”
张老爹对于这个儿子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了。
他好像天生属于大海,对大海没有恐惧心。
他看了一眼老妻,算了,还是让儿子早点娶妻,生个孙子出来,之后随他去吧。
留在新加坡的张家村人在这里已经混熟了,很快帮着找了活。
也幸好新加坡到处都缺人,只要愿意干活那是来者不拒。
张家村人很快融入了这里,得知这里有学校可以教人识字,张老爹蹲着想了许久,然后问张大牛。
“送你去读书可好?”
张大牛满脸震惊,他提高声音道:“爹,你疯了,咱们什么家庭?是读书的料吗?”
张老爹示意儿子也蹲下。
“就问你想不想去?”
“你不是想要成为防卫队的人吗?我打听过了,进那里得人人识字。这边的学校跟老家那边不一样,教的字都很简单,学个一两年认得差不多了。”
张老爹背到身后的手不住颤抖,他们张家几代都是大字不识一个,想要读书得去大陆。
世世代代不识字,做惯了睁眼瞎,谁能想到还有认字的机会?
张大牛一听进防卫队要识字立即改口,“爹,我去,我去学校。”
隔日张老爹请了半天假,下午领着张大牛去了港口学校。
学校就在坞堡里,张老爹有些拘谨,跟人打听之后才去招生处。
招生的老师问了情况,沉吟一声道:“我们这里只招十岁以下的孩子,您儿子已经十五岁,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推荐去扫盲班。”
张老爹连忙问扫盲班的情况。
“扫盲班一般傍晚开课,会教一些常用的字和简单的算学。”
张大牛连忙道:“爹,这个好,要不就扫盲班吧?”
张老爹想了想又问,“念完后能去防卫队吗?”
招生老师有些惊讶:“想要去防卫队可没那么容易,那里也经常考试。光是扫盲班学得那些怕是不够。”
张老爹忙道:“让大牛进学校读。”
招生老师抽出笔,“原则上只要愿意来我们都是收的,只是一些大孩子不愿意跟小孩子一起学。”
招生老师登记了他们的户籍、临时住址和张大牛父母的信息,然后开了一张收据递过去。
“我们只收书本费,出门隔壁财务室交钱,开学是正月十六,早上辰初,第一天来领书,知道一下自己的教室,认识一下自己的老师。”
招生老师拍了拍张大牛的肩膀。
“学校欢迎任何一个来求学的人,不要辜负你父母的期望。”
张大牛“嗯”了一声,郑重点头。
第151章
元宵节过后, 北方还是天寒地冻,那地冻得硬邦邦的走在上面都硌脚。
天津通往通州的一段路上,聚集了小两百人正忙得热火朝天。
白见山家住在二里外的一个叫马家庄的庄子里, 年初五庄头说有人招工修路,一天给八分钱还管两顿饭。
白见山二话不说报名了。
他们这样的穷人家冬日里很难找到挣钱的机会,都是猫在家里过冬饥一顿饱一顿, 一家人抱在一起取暖。
白见山有八个兄弟,他家算是庄子里最穷的人家,生得多, 偏偏都养活了。
家里就两亩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 便租了地主的二十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