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529)

作者:玄北 阅读记录

“在江南做官得选好靠山,好的靠山可以让自己在江南畅通无阻。”

“在江南官场想要快速升迁就得拜对门,太子和大皇子总得选一个。”

宝音知道这就是变相的“护官符”,难怪他这么生气。

跟着她又疑惑,“若是没记错,之前是于成龙坐镇江南,他允许明珠这样搞?”

没等皇帝回答,她又问起了另一个关键人物,“那个江宁巡抚是谁?”

江宁巡抚是三年任期,不可能任由一个人长时间担任,此人若是不出错,应该已经入京才对。

“江南设有两个总督四个巡抚,于成龙担任两江总督,总管江南、江西、河南事务,下面四个巡抚分别是……”

皇帝报了名字,宝音听到一个熟悉的人名。

“余国柱跟明珠什么关系?”

[若是没记错,这人应该是明珠的朋党。]

皇帝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眼神。

“这人是能臣,不能动。”

主要是江南卖官只是开了个头,影响不大,没到不能收场的时候。

宝音翻看资料笑了。

[再过几年,江南的官要被明珠和这个余国柱卖完了。]

皇帝叹息一声,为明珠也为自己。

明珠可是他的左膀右臂,谁能想到会走入歧途。

他简单说了后续,还有各方涉案人员的处罚。

“至于于成龙未能及时上报,看在他已经年迈已经归乡,就不追究其责任了。”

宝音明白江南之事在这件事上算是画了句号,虽然没听见对明珠的惩罚,但是她知道明珠已经走到头了,哪怕官复原职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皇帝不可能打自己的脸。

这件事宝音真正感觉到过去,是蓝玉送进宫的一封信。

信中描述,关怀胜已经启程回盛京,他们的人会护着安全送达。

毕竟人一下将赫舍里家和佟家耍得团团转,将两家得罪个精光,在皇帝眼皮底下,不会有性命之忧,回了盛京就不一定了。

宝音沉思后,在信上留了一句,让蓝玉问问关怀胜愿不愿意去海外。

哪怕是她也无法保证能从这两家手里保下他性命。

不对他逃兵举动置词,光是凭他豁出去一切为养父养兄讨个说法,就证明其是一条汉子。

虽然这中间她被迫扮演了一个反派身份。

想到这里她撇了撇嘴。

***

天子脚下,哪个报纸敢肆无忌惮将官场上的破烂事报出来,还请了人将个中蛛丝马迹都扒出来,大概也只有《世界新闻报》了。

报纸背后有一座扳不倒的靠山,没见明珠都倒了,宫里那位也没受到影响吗?

以真假县令为主版的新闻一经刊登,这期报纸就脱销了。

北京的报纸胆量之大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的,因为这里的报馆有个带头大哥。

只要带头大哥敢报,还没出事,其他报馆才会跟上。

与之相比,江南的报馆就跟小绵羊一样,不是转发京城报纸的新闻,就是报道一些岁月静好,江南富贵繁荣的新闻。

被一个个炸裂新闻培养的京城民众已经有了很好的适应能力。

不过这真假县令涉及千里之外的江南还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十万份报纸,一早上就被人抢光了,有不少是被各地报馆委托购买的商人采购。

这期报纸话题太过敏感,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禁了。

懂的都懂,越被禁的东西越畅销。

皇帝忙完了政务,趁着用膳工夫翻看报纸。

他已经习惯通过报纸了解信息,还有报纸上的天气就比较准确。

还有对寻常百姓的采访,从采访里他能看出不少信息。

比如他就从某期报纸上知道了顺天府某地下了雨,而在顺天府尹的折子上,却是滴雨未下当地粮食会减产。

春日后还跑了一趟,确定报纸准确,顺天府尹瞒报。

再比如他从某个求购棉花的新闻上看出,某地棉花减产,这个地方本是产棉地,还要从外收购棉花定然是当地出了问题。

派人走一趟,得知是发了大水,棉花都淹死了。

他都得到消息了,当地衙门请求赈灾的折子才缓缓送上来。

翻开报纸,见报纸上从真假县令说起,再引发出了那桩备受瞩目的案子。

下面评论倒是没将目光放在关怀胜这个人上,而是探讨起如何避免官员被冒名顶替的可能。

毕竟大清建国以来这种冒名顶替做官的事算是屡见不鲜。

哪怕后世也得进入信息化也没能杜绝此事,这种事在这个落后时代还真很难解决。

皇帝继续往下看,看到几个不错的提议记在心里,随后吩咐,“传膳。”

正用着膳,宝音拿着一本册子走进来。

皇帝招呼她坐下一起用,她也没客气。

吃得差不多了,桌上的菜被撤下去,宝音举着册子有些不解。

“这群传教士怎么安排进了内务府?”

内务府里是什么?都是皇家奴才,需要为皇家争取利益。

她以为传教士是入钦天监,今早见内务府送来的册子还有些奇怪。

“就是内务府,从最开始传教士就是包衣奴才。”

皇帝缓缓说了传教士为何能在宫廷站稳脚跟的原因。

“最开始是佟家俘虏了两名传教士,收作了包衣奴才,若不是包衣奴才,怎么能进宫,耶稣会又凭什么将多明我会拒之国门外?”

皇帝并不清楚两百年后的传教士,只评价身边的传教士。

“哪怕是养一条狗,养了三十多年了,从小接触,听话又好用,对我是一颗心赤忱,我也不允许人欺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