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546)

作者:玄北 阅读记录

皇帝带着一股冷气从外面进来, 见到宝音醒来似是有些惊诧, 他随后拉开了电灯。

宝音看向角落里的西洋钟,才凌晨四点, 这个时间可没到上朝的时候。

“东城不少房屋倒塌, 就回子的最严重。”梁九功赶忙帮着他将披风给取下来。

他挥挥手, 梁九功抱着披风退下了。

伸手摸了摸茶壶, 他皱眉, “怎么喝冷的?”

宝音放下杯子,随口道:“被热醒了, 喝点凉得舒服, 现在什么情况?”

他往床边一坐, 边解领口的盘扣边道:“人都安置进清真寺了。”

他闭上眼, 带着困倦道:“也幸亏这几年外城水泥普及了, 冬日里下雪也不用怕屋子被雪压垮了,往年是每年都跟着操心。”

“老大做事还是不够心细,顾头不顾尾,想要将府邸边上的回子迁走,我是没意见, 只是好歹将人给安置妥当了,这回怕是要吃亏。”

回子都住那地方好多年了,前朝就聚集在那,后来做了包衣地方没换,不就是因为清真寺近吗?

他想要将人迁走没问题,好歹迁到别的清真寺旁边,给点银子可没那么好打发人,这下好了,出事了还得他帮着收尾。

宝音没有说话。

皇帝已经脱下外衣,掀开被子躺下,见她还坐在那,便道:“别想了,见天忙不完的事儿,明日再说。”

隔天一早,大阿哥翘了早课跑来了养心殿。

他苦着一张脸哭诉,“这群人是真能狠下心,儿臣原先派人去看过,房子都好好的,早不倒晚不倒,这时候给儿臣来一下,朝中已经有人联合起来弹劾儿臣,这事儿臣也没处说理去。”

哭诉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想说他是为她办事,这事出了差错,得她帮着想办法给整周全了。

宝音哪里不明白,她笑笑,“听说牛边街最近的清真寺多年未修缮了,我出一千两,让几个寺庙自己再筹集一些善款,将寺庙修一修。”

京城的清真寺可不少,几间分一分,每间到手一二百两,再加一些,将屋顶翻修一下是没问题。

“你在清真寺边上再找找,看可有合适的地皮,不拘多好,来年盖个像菜市口商业街那样的房子,先将人安置了,能花钱摆平的事都不叫事。”

“将人安置妥当了,谁还想拿这事说事,你汗阿玛都不带搭理的。”

大阿哥抓了抓头发,“儿臣手头紧,也捐个两百两?”

他觉得怄火,这群人跟他作对,还要花钱将他们安抚了,真是烦得狠。

宝音一副孺子可教也,点头道:“办敞亮点,你亲自去走一趟,也让人家领你的情。”

说着将皇帝半夜安排回民的事说了,“人安排到了清真寺,说到底是因为咱们的缘故,跟人好好说,这会儿天寒地冻也不好盖屋子,开春再动工,再看看缺什么,粮食、煤炭要是缺,拿了条子去商行取。”

大阿哥没想到这件事这么容易就解决了,在他看来天大的事,到这里也就花些银子的事。

牛边街并不是临着大街,前头还横着个东西走向的毛家湾和把儿胡同。

大皇子的府邸要修大门自然是要临街,等于将毛家湾和把儿胡同中间占了一部分,将两个胡同分开了。

很不幸对面就是崇寿寺和北草厂,算一算,哪怕府邸按照亲王的规格来建,连一个寺庙都比不过也就算了,还没草厂一半大,这能不让大皇子心里膈应吗?

京城最大的清真寺在外城,广宁门附近,外城的西南角,偏僻地儿。

就这地界连外来的洋教大教堂都不如,可以看出□□教在京城的尴尬处境。

明朝那会儿,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当过和尚,可国教却定了道教,后来还出了一位正职道士兼职皇帝的嘉靖帝。

到了清朝,国教改成了佛教,□□教地位依然是很尴尬,信奉的依然只有回族。

这就变成了有回族居住的地方就有清真寺。

上午,雪变小了些,大皇子出宫骑着马往外城跑,他身后跟着一群侍卫太监。

等到了广宁门这边就能感受到什么叫做落魄。

这边胡同不多,不像内城胡同挨着胡同,这里胡同之间有宽敞的街道,有多个寺庙,他还看到了临街的痘神娘娘庙。

清真寺占地不算小,房子有些破,有头有脸的回子都被编进了包衣。

包衣说到底是满族权贵的奴才,有点权力,权力却不多,还没到筹集资金将清真寺大修一遍。

大阿哥一行人很快停在了清真寺门口,当看到门口摆放的粥棚子时,大阿哥脸色难看起来。

这摆放着的粥棚不就是在指责他将人逼迫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吗?

刚想要发火,马必应笑呵呵地拦住了这位小祖宗。

“大阿哥,主子那边交代了,不要多事,先进去将情况说了,这大晚上偷偷砸了人家房子这种事咱不能认。”

大阿哥想起也不知道谁打着他的名义将回子的房子给推倒了,这人没抓到,是打定了让他背黑锅,

他怀疑是太子使的下作手段,又没有证据。

要说是回子自己干的,他可不信谁会砸了自己家房子,让自己无家可归?

反正这事他认定了是太子的人栽赃陷害给他。

清真寺本来举着碗等着粥的队伍看到这一行衣衫华丽的人,立刻察觉到身份不一般。

很快正在主持施粥的阿訇走了出来,行礼后询问这行人来意。

马必应抢先一步开口,“我们奉主子命来为你们寺布施,听说你们这里容纳了不少无家可归的人,正好将屋顶翻修一下,免得受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