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561)

作者:玄北 阅读记录

实际上近些年,汉人中偷偷留发裹足的风气越演越烈,在汉人看来,强制留辫和禁止缠足都是朝廷对他们的压迫,破坏了老规矩。

在不少汉人看来,给女儿裹足就是为她谋个不需要劳作的富贵生活,只有那穷苦人家才是天足。

哪怕这次新闻宣传了裹足的危害,还是有人不信。

若不是下了圣旨,官宦家眷不得裹足,也不准与裹足家庭结亲,怕是会迎来民间的强烈反感,出现报复性的裹足之风。

起码因为这道圣旨,一些京城的官家女子纷纷放足,有些还因为时间长久跑到城外的医院找女大夫治脚。

相关消息传入宫中,宝音扯了下嘴角。

[果然是棍子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知道疼。]

朝廷多次反对禁足却屡禁不止,结果一危及男人的权力,影响到自家老爷们的前程,这裹足之风中止了。

等朝廷正式排查,怕是解除裹足的人更多。

她觉得有些好笑,看向了皇帝。

“明史修到哪了?我听说朱元璋的马皇后实在是无处可黑,最大的黑点竟然是有一双大脚?”

皇帝嘴里的茶喷了出来,“谁说的?”

见她满眼鄙夷,就知道后世的明史就是这样记载的。

他脸有些黑,要知道明史是交给了汉人监修至今未定稿。

这事满人有点冤,编撰明史的都是明朝遗臣,满人根本没沾手。

不就是怕后来明史出问题,他们满人背黑锅吗?

现在看来还真是出了问题。

“清史呢?怎么没听你说过清史?”

他突然想起这件事来,要知道一个新朝代建立,往往会修前朝史书来宣告前朝已亡。

顺治年间设立过明史馆,可因为南明未灭,这个明史馆很快关闭。

康熙四年重开,又忙着编写世祖实录暂停,直到康熙十八年三藩平定在即才开始编撰。

他仍然采用的汉臣监修,连总裁副总裁都是汉人官员,满蒙官员精通汉语的都不多,更不要说能编写明史的人才了,根本没有插手修明史的余地。

不用想,明史中那些不合理的描述又成了大清的罪状。

”没有清史。”

宝音笑眯眯道:“大清亡了后,清史是满族遗老在修。”

“不过足足修了十四年。”

皇帝愣了一下,十四年能修出个什么来?

他都不指望在他有生之年明史能定稿,光是收集资料就是一项大工程。

“十四年还是战乱期间,所有编撰人员都是在家修,清史稿分裂太严重,错误太多,根本无法审核。”

“后来一拖再拖,百年后都未能定稿,我活着的时候还是叫清史稿。”

她也不提因为文字狱,许多史料真假难辨,导致正史看着更像是野史。

“二十四史只到明史,没有清史。”

皇帝面色不是很好,显然没有想到大清连史书都没混上,这得是多不受后面国家重视。

宝音无视他的脸色,笑着转移话题,“听说翰林院官员极不待见我,儒家的程朱理学学派是将我视为眼中钉了?”

毕竟她的一番操作可是动摇了程朱理学身为国学的地位。

皇帝无奈道:“这个污名朱熹生前都无法洗去清白,翰林院如何找到证据翻案?”

“朝廷现在陷入两难,要不帮着力证朱熹清白,要不改用儒家其他学说。”

宝音脸耷拉下来,“怎么澄清?说我胡说八道?”

第213章

怎么帮儒家洗清清白, 当然是反过来说她污蔑,多人轮番轰炸让她百口莫辩。

若不是来自后世消息爆炸的时代,穿越后手里还有个能查论文的平台, 这些小道消息她是没有接触来源。

入关后自有大儒来为我辩经。

满族尝到了这种好处,在前朝需要程朱理学,朱熹也得到了这种好处, 生前的事不论,死后却是被捧上了圣人之位。

程、朱都是圣人,关于其一些不怎么悦耳的事迹自然而然也被人掩盖, 这不是一个人的行为, 而是前朝几百年读书人的一致行径。

朱熹这名字说出去,谁不知道是圣人, 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生前劣迹。

报纸这样一揭穿, 直接是将儒家的底裤都拉下来了, 这不是程朱理学的某项经义被推翻被质疑, 而是朱熹这个圣人的人设坍塌。

这样一个生前有劣迹的人如何能被当作圣人, 同时这种怀疑也开始蔓延到学习整个程朱理学这个派系,是不是这个学派的人都是鸡鸣狗盗之辈,

明面上说得多高尚, 私底下干的都不是人事。

再一想这个学派的人竟然在鞑靼手下称奴才做官欺压良民, 这舆论声音一出现, 怕是程朱理学得被人唾弃万年。

宝音心里闪过了不少念头, 他要是真敢这样干,她就跟他拼了!

皇帝眉头一皱,“你看你,又来了不是,我这才刚开口, 你就觉得我要对你不利,我在你心里就这么不受信任,这么不堪吗?”

[呦,这是想CPU我?]

皇帝没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但也知道绝对不是什么好话。

“那你说说,你打算怎么处理?”

她坐回椅子上,抿着嘴一脸严肃等着他的回答。

皇帝沉默下来,因为这事很难搞。

程朱理学是主流学说,八股文更是朝廷抡才的重要方式。

这么说吧,这程朱理学要是下来就得另选儒家学说补上,可科举的八股文要是换了,事情才闹大了。

江南的读书人本来就喜欢闹腾,这要是一下子把八股文给换了,天下读书人都得闹腾。

毕竟学了半生八股文,你朝廷突然改了,这谁能承受得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