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670)
什么弄丢了点银子根本不算一回事。
至于曹家为何会衰落,只能说站错了队。
既然站错队,这江南关键位置当然得让出来给新帝的心腹。
皇帝走进来,鞋子上还带着泥土,神情却很愉悦。
“听说老大今日出去跟人起冲突了?”
[你是不是在我们身边都放了人,不然怎么那么清楚?]
都出来了身边有个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
皇帝换了鞋子走进来,“瞎说什么?”
他伸手在她鼻子上刮了一下,让宝音有点意外,他最近小动作有点多。
“就是一些不死心的人,地契都没了,还当地是自己的,大概是以为将人驱赶走,这地还是他们的吧。”
皇帝是知道这地是她使了手段强抢过来的,今日出门还有人话里话外告状。
这些他都可以当没听过,他只能做裁判,不可能下场偏旁一方人,更何况说到底这地放在她手里和放在他手里有什么区别?
也就是左手右手的事。
随口提了一句,皇帝又说道:“听说你今日出门了?”
一回来就有人打小报告,都不用他立理会,就有人将人处置了。
他倒是没想到出了宫不开眼的人多了起来,竟然将主意打到他身上。
宝音托着腮道:“去百货楼看了看,苏州这边有钱人还是很多。”
[钱多就算了,要是地也多,那就有点贪心了。]
“对了。”她抬起眼皮,“这些出海的商船你也收了一笔不小的关口税吧?”
皇帝缓缓坐下,“这个朕不了解,税收是户部结算。”
宝音很肯定道:“我都引导这些人跟海外做生意,那些洋人都是我让人帮忙选的,以后海上贸易肯定越来越繁荣。”
“人丁税跟商业税不值一提,再说江南这边每年都拖欠人丁税,你三五年就要免一次,不如干脆废除人丁税?”
皇帝端起茶碗的手一顿,“那叫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跟废除人丁税是两个意思。
废除人丁税是全国人口都不用缴纳税收。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是将税固定下来,比如今年上交了两百万,往后每年不管人口增长都是按照两百万来收。
至于这税摊派谁的头上,朝廷也不管。
这就让下面的操作多了起来,最后还是底层百姓买单,直到雍正上台来了个摊丁入亩,将丁赋跟土地捆绑在一起才算是终结了士绅免税的权利。
“去年丁税多少?”
皇帝喝了一口茶报了一个数字,“二百二十三万两。”
这还包含未上交上来的。
宝音翻开资料,到五十年是三百三十五万两,可以预见这二十年人口增长还是很快。
她皱眉,“取消人丁税主要还是人口太少,我海外缺人,洋人大把地把人运送到新大陆占地盘,我们本土人都不够用,上哪里送人上去?”
她可没有想将新大陆让人的意思。
那么大一块地盘,怎么我华夏儿女就不能分一块了?
“怎么样,取消吧,刺激一下人口增长。”
他放下杯子,“养不活那么多人。”
“现在不是这个省旱就是那个省涝。”
他感叹一声,“老天爷就不准备让人过个安稳日子。”
“我缺人。”
宝音再次重复,“已经发现澳洲大陆了,去年传了消息过来,洋人也上去过了,那块大陆跟咱们季节反着来,送人上去耕作,缺粮食了从那边运。”
“南洋多个国家都设立了港口,海运还是很方便。”
澳大利亚就在华夏大陆南边,说真的,比去美洲大陆还要方便,沿途还有东南亚国家,那都是华夏的小弟。
他挽起了袖子,徐徐道:“你说得对,丁税这仨瓜俩枣却是不值一提,还没有倭国给钱痛快,这个消息等离开江南前再宣布吧。”
宝音咬唇,被这人给套路了。
他就是故意来套她的话。
晚间,去拍卖会的人回来了,送上来一个卷轴,上面是被虫蛀得不成样子的草稿。
好在上面的字迹还算保持完好,被装裱了起来。
皇帝练完字凑过来。
“这是藤纸?”
他从小就赏玩古董古迹,见多了真品,只是一上手就猜测了个大概。
“是古藤纸。”
宝音点头,“说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真迹,也不知是真是假。”
他感兴趣地接了过去,从笔迹到纸张,然后道:“这应该是唐时临摹本。”
宝音惊讶,“你怎么看出来的?”
这是肉眼鉴定机吗?
皇帝放下了装裱好的卷轴。
“《兰亭序》唐时临摹本在我手里。”
宝音都把这事给忘了,故宫那数不尽的古董可不是乾隆一朝收集了,还有不少是前朝皇帝的珍藏。
经过几百年搜刮,不知道多少好东西藏在皇宫里。
“纸更加平整,东晋造纸工艺达不到,藤纸在唐宋比较流行。”
宝音希冀问道:“临摹的话应该也是有原本的吧,会不会就是谢道韫留下来的诗?”
这他无法判定,“诗是好诗,也符合东晋时的韵律,就算不是谢道韫所书,也不是普通人之作。”
那时有名的才女都是世家出身,王谢更是顶级世家。
她明白了,因为资料不够,他也没办法判断。
没关系,她可以留到后世,再说明情况,等后世人研究,说不定从哪个坟墓里挖出了证据。
连秦时法律都有重见天日的时候,这世间还有什么不可能?
圣驾并未在苏州多停留,一众人乘坐船只从长江前往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