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672)
同时上面还会给一对新人分一间房屋一套家具和二两喜钱。
一套三板斧下来可以说将光棍们收拾得服服帖帖,敢闹腾的就问还想不想娶媳妇?
最关键的是之后还要修其他路段的铁路,真闹事,以后可没法在铁路上干活了。
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太重要了。
圣驾抵达江宁府的消息传来,黄宗羲就明显感觉到铁路这边工程加快了,不仅人多了不少,警戒也变强了,他再想过去看,都被阻拦在外。
“老师,快些回去吧,您要是想要看,我帮忙联系人,让您名正言顺进去。”
弟子的意思是联系当地士绅,黄宗羲明白他的意思,铁路修建并不是朝廷派人动工,而是铁路局将整条铁路线分割后,一段段承包出去,有些比较难修的选择了工部的工匠,其他简单的交给了民间工程队。
这些工程队需要垫资,这就拦住了一批投机取巧的人,能获得工程的都有一定实力,毕竟垫资最少半年,年尾才结一部分款,这钱先花出去没有点底根本撑不住。
当然没有人想要压着下面修路工人的钱,铁路上的工人自己组建了一个工会,哪个工人没拿到钱会来找工会,工会这边帮着讨要。
讨不到会告到法院那边去,根据铁路局自己出的临时条例,拖欠农民工资会有两到三倍罚款,也就是说欠一个月得多补一个月,欠半年要给一年工钱。
不给,也没关系。
承包时都交了保证金,只有按时验收合格才会退还。
只要保证金被扣,铁路局这边就会联系承包商补上,到头来这笔钱还是要扣。
因为赚得不多,又嫌弃还有一堆麻烦,导致初期接手的人在当地都有善人美誉。
至于是不是善人,这个上面不会管,你担上了这个名号,就算是装也得装得名副其实了。
在黄宗羲的弟子看来,承包铁路的士绅毫无疑问都是大善人,不然怎么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黄宗羲却摇摇头,“算了,皇帝既然到了江宁迟早要来这边。”
他是隐藏身份来的这,可不好现在暴露身份。
不然皇帝亲自开口邀请,他可没有推辞的后路。
以前邀请他进京做顾问的是地方官员,因为不是圣旨,还有拒绝的空间。
真当面拒绝了皇帝,那就是抗旨不遵了,黄宗羲还没有想将自己暴露出去的想法。
***
跟来时只是行程匆忙不同,再次回到江宁府,宝音明显感受到这里更加热闹了。
当然来时是三月还属于春寒料峭,再次回来已经进入四月,正是万物回春,沿途能看见不少桃树开花。
岸边桃树绵延数里,还未下船就能欣赏到岸上的美景,缤纷多彩,有一段甚至形成了一段红云,岸上还有不少前来踏青的市民,真是一副盛世景象。
宝音亲自指挥人来拍照,这些全都是宫廷画师,会选择合适的视角拍下来,再回京根据照片绘画成景。
当然也有当场作画的,寥寥几笔就记录下美好景色。
岸上的人成为景的一部分,他们又何尝没有成为岸上看景的一部分。
船只靠岸,江宁府的众多官员已经等候,这次少了一个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就在船上,上次就随驾前往江南各地视察。
岸边的人已经驱散开,没搞什么排面引导百姓来叩拜。
皇帝一贯的作风就是不扰民,这一点他孙子就比不上。
这次停留江宁有两件大事,一件是祭拜明孝陵,也就是朱元璋夫妇的墓地。
明朝皇陵从朱棣开始都埋葬在北京,只有开国皇帝和皇后陵墓在南京。
也幸好没在北京,不然还不得被乾隆那孙子借用修缮明皇陵为由,偷龙转凤盗取皇陵里的金丝楠木了?
除去祭拜明孝陵以外,还有就是等待铁路开通。
南京这边皇宫大部分还保存完好,少部分建筑毁于战争中。
上次皇帝南巡皇帝批了些银子命人修缮,看结果有点差强人意,但是收拾了几个宫殿勉强够住了。
宝音住过北京的皇宫,还没住过南京的皇宫。
当然这里已经不算皇宫了,已经变成两江总督府和八旗驻防城。
刚踏进大门,宝音就有一种回到紫禁城的感觉,随处可见的残破殿宇,昭示着王朝的落寞。
紫禁城就是以南京的皇宫为蓝本建造,当然南京这边的皇宫要远比北京要大。
安置妥当后,她就吩咐人去拍照,明故宫在后世已经毁于战火中,连残骸都被拆光,到后世只剩下一块地基,拍下一些照片,说不定后世还能根据照片还原。
第276章
一早皇帝便出发去了明孝陵。
宝音今日哪儿也没去, 跟着穿着隆重等候在陵墓外面的房子里。
别看她嘴里一直说朱元璋怎么样,又总是贬低朱元璋,实际上她对这位皇帝非常敬重。
这位可是重塑华夏衣冠, 收拾破碎山河的皇帝,功绩在历代皇帝里排前三没问题。
当然第一有三位,秦皇汉武唐童, 朱元璋可以保三争取二。
正是期望太高,才希望他有生之年能做得更好。
宝音望着屋外的大树,或许岁月不饶人, 今日他们来祭拜朱元璋, 以胜利者的身份,明日也会有后来者祭拜他们, 时间不会放过每一个人。
临近清明节, 江南多了雨水, 被雨水打湿的路走几步就带上了厚厚的泥巴。
远处传来乐器声, 宝音看着飘在树叶上的水珠不由叹了口气。
到她这个身份, 越陷越深,已经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