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720)
走了一道流程, 宝音给了新人礼物,夫妻一人一箱然后将人打发去皇太后那儿了。
过完年, 大公主的婚事不算大事, 跟出征比, 只是点缀上面的喜事。
出征大事影响带动民间也跟着紧张起来, 南北的火车已经恢复通行, 北京这边的刊登的报纸,隔个两三天就出现在江南,两地不像是之前那样消息闭塞。
就在全民关注战争的时刻,渤海湾靠近盛京的海岸出现了庞大的货船。
那货船花费了三天时间卸下来一辆辆大型机器,这些机器每个都有房子大, 正是江南制造局生产的大型农耕机。
机器上岸后就有专业的人上来开走,烧的是油,一响起来一里内都能听见声音,开起来速度也不算快。
然后一辆接着一辆沿着还未化冻的土地往北而去。
吉林某片地方去年划给了某位贵人,早前内务府就派人通知到了,因为面积过于大,多多少少将有主的地也划了进去。
正月里,盛京内务府就派人找这些地的主人,话里话外就一句话,这地内务府这边急着要,给他们置换地。
有些人不愿意,置换地不是得去别的地方,好好的地就在屯子附近种起来多方便,谁愿意去百八十里外去种地,这不是为难人吗?
可内务府是谁?吃皇粮的,不愿意那就整个屯子一起迁走。
这事办得急躁,不知闹出了多少官司,盛京内务府就接到了不少状子,有民人告旗人也有旗人告民人。
官司正拖着,那长队伍一般的庞大钢铁巨兽就开进了吉林。
也幸好是天寒地冻时开过来,要是化冻,那大铁疙瘩非得陷在泥土里不可。
二月里,厚厚的江面上传来爆炸声,一声连着一声,长达百里。
是炸冰层的声音,近五六年每年开春都要来一回,主要是在天气变暖前将冰层炸开,这样可以让江面先排掉一部分水,省得暖和的时候冰一起化了,导致沿岸出现洪涝。
属于宝音的那百万亩地就在黑龙江下游支流,
有林有坡中间还有河流经过,总体看是平原,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片好地方。
车子开过来被放牧的人发现,消息传开有人不畏惧严寒,大冬天骑着马跑来围观。
大型器械还算是前置队伍,到了月下旬又来了四五千人,这些人全都是拖家带口包裹得严严实实,一问才知道是从关内进来。
那不就是民人?民人跑到关外种地,这事在附近迅速传开,也幸好吉林地广人稀,消息只限于一小片范围内。
迁移过来的人被安排到了屯子里借住,屯户肯定不乐意,可扛不住来商量的管事说拿粮食糖和盐来支付。
这谁能扛得住?
要是说拿钱还得想想,大冷天拿到钱也没处花,可这送到手的是罕见物,这本来要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了。
很快,原本人烟稀少的屯子热闹起来,偶有摩擦,也很快解决。
到了三月化冻,屯户还跟看稀奇一样跟着移民一起去野地里看大车子怎么耕地。
这一看可不得了,一下子给惊住了,一人高的一排犁子下地,大机器带着一走,刷刷地就翻起来了。
翻起来的地少数有半人高,别说草根,藏在深处过冬的虫子都给翻出来了!
关键是这速度太快了,他们一户要干半个月的活,这机器唰唰两下就干完了。
屯户们本来对大钢铁机器有些恐惧,这会儿眼睛全放起了光。
“有了这铁牛,不是想翻多少地就翻多少地?”
还有人送窝窝头打探机器的价钱,一听五六万两一台,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长生天,这得种多少地才能回本?
耕地后垒田埂,然后引河水入田地,这样放置了半个月天气变暖,大铁牛再次下水这次是将泡水的土用铁耙子给耙平了。
屯户是眼花缭乱,他们这边多是放牧,偶尔种些旱粮,哪里看过这么多整货?
又过去两人,有大量牛马拉着秧苗过来,屯户才恍然大悟。
不对,怎么是种稻米?
他们这疙瘩可以种稻米吗?
就不怕没等到收获先冻死在田间吗?
插秧就不是机器下去了,五六千个移民一起出动,就跟行军打仗一样排着队站在田里,说是插秧,不如说是抛秧,这地太多了,今年紧赶慢赶也只修整出了两万亩地。
其中水田是两千亩,其他的旱地种上了玉米、棉花、黄豆等农作物。
不提这边采用机器耕作给当地屯户带来的震撼,京城那边御驾已经离开了京城。
御驾离开后不久,太子就遇见了一桩棘手的事。
这事得从去年罗刹人想要派留学生来大清学习说起,皇帝答应后,今年开春罗刹人就启程回国了。
这事被理藩院的各国使臣知晓,纷纷送信回国,于是到了三月,周边属国进京贺寿。
皇帝在二月中旬就已经离京,属国的使臣带着破烂贺礼过来时已经晚了。
晚了也没关系,贺万寿节是附带的,主要目的还是请求大清接受属国的留学生。
皇上不在京城,这不是还有位监国储君吗?
太子允许也是一样。
理藩院的官员将各属国使臣的请求向上一报,太子最开始没有多想,正准备答应时觉得不对。
大学城那边他说了不算,就算罗刹人想要送人来留学,皇上那边也是先跟养心殿通气。
太子已经长大了,可不是当年那个一不小心就中计的生瓜蛋了。
***
养心殿,宝音听完后好奇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