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772)
老四就不一样了,没养在生母身边,生母还有两个儿子,别说什么骨肉相连,没养在身边的就是比不上从小养在身边的。
表面也没有表现得很偏心,但也不上心,老四的婚礼可是全程交给内务府办的,听说还是皇后看不下去,帮着操办了,塞了不少好东西。
对于老四这个父不疼母不爱的,三阿哥不羡慕嫉妒,兄弟俩一起长大,还能不了解对方的处境?
只是五阿哥的特殊的让他破防了。
五阿哥也是被宜妃送养,宜妃可是心疼这个儿子,处处都给好了,再加上皇太后那份……
三阿哥只好劝自己,五阿哥自动跟皇位无关,享一些富贵也就享了。
不过他还是很酸就是。
四阿哥根本没放在心上,他的婚事是规规矩矩内务府操办,得到开府费用也该是和众兄弟一样,没有德妃的补贴又怎么样?
年前他可是得了一份礼包,在众多阿哥里算是小富了,比不上皇太子,但在其他兄弟里肯定是数一数二,所以面对三阿哥的酸意,他显得从容淡定。
所以他喝了一口茶,问起了江南盐改的风波。
第334章
“往年挑选盐商, 都走了某些人的路子,可以先拿盐引,等盈利了再补钱, 真没想到富庶的盐商竟然连几万两银子都掏不出。”
哪里是掏不出,分明是到嘴的肉不愿意吐出来。
三阿哥像是听到笑话一样,“这年头卖盐还能亏损, 可真是个大笑话。”
更加可笑的是朝廷,盐引还可以赊账。
一看民间私盐贩子猖獗,卖盐的收入都收进自己口袋, 哪里还愿意花钱买盐引?
“现在可好了, 改盐票制了,只要出钱, 哪怕是个贩夫走卒也可以拿钱去买盐票, 也不局限什么市场, 听说盐政刚传进江南, 那盐价就应声而降了。”
三阿哥喝了一口茶, 想起盐价还有些咂舌。
“少的降低两三成,多的低五成, 这意味什么?盐价降一半, 这些盐商依然有的赚!”
他看了看左右, 压低声音, “我手下门人拿了银子准备去购一批盐票, 一倒手少说一倍的收益……”
他手翻了一下。
“四弟,手里有多余的银钱不如也派人参与,这可是难得赚钱的机会,别说哥哥没告诉你,还是光明正大来钱的机会。”
三阿哥感叹一声, “开府之后才发现钱不够用,花钱如流水。”
四阿哥平静道,“这个,弟弟这里开销不大,银钱暂时够用。”
三阿哥没听出来,他含蓄的炫耀,只当他刚成婚还没意识到平日光是走人情就是一大笔开销,他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行了,我该回去了,等日子长了你就知道哥是为你好。”
***
江南的新盐政仿佛催生了一种新的商机一样,各地的商人都往江南涌入。
盐票似乎成了另一种债券,成为投机者入场的目标。
新发行的盐票只售不赊欠,可因为没有圈定所卖之地,成为市场上热捧的金融产品。
扬州城本来是江南盐商的聚集地,今时好像成了所有新生盐商的汇聚之所。
看着那豪富的盐商,新加入的小盐商都摩拳擦掌,渴望能取而代之。
盐城的银行新挂牌了一种交易,往年只有债券,今年多了盐票。
盐票很简单,将各盐场的盐数量统计发行盐票,这种盐票本就包含了税收。
商人买到盐票,可以根据盐票在指定交货日期内领取到盐票上标记的盐数。
盐票有两种交易方式,一种是定额的小额盐票,一种是大额的签订合同的盐票。
也就是说,往后朝廷收盐税不再是从商人手中收取,而是根据盐场售卖的盐票来抽取税额。
这种方法有个好处,盐商不会拖欠盐税,至于盐场,盐票本不是盐场自己制作,而是相关税务部门制作,税务部门会根据发放的盐票来收税。
银行挂牌交易盐票又给盐票增加了金融属性,允许盐票自由买卖的同时,也允许使用盐票来抵押换取周转资金。
这就相当于买一百两的盐票,盐票拿到手后不急着换取实物,而是先用盐票从银行抵押七十两出来再买盐票。
来来回回能生出近一倍的盐票,之后只要市场上的盐票上涨,卖掉一部分就能获取利润,再将抵押的盐票赎回,花了一百两得到了近两百两的盐票。
当然盐场买盐的价格本就低,只要涨一文就是三分之一的利润,按照之前的盐价翻倍是轻轻松松。
且盐票是根据盐场库存发放,一旦拿着盐票换不到盐,盐场需要支付违约的费用,所以市面上的盐票数目是有限的。
只要盐场的生产速度跟不上,这种玩法就不会崩溃。
有些人嫌卖盐麻烦,只炒盐票,也有人老老实实兑换了盐,辛苦拉到偏僻地方去卖。
盐这种东西,越是偏僻的地方越能卖上价,为了尽快变现许多新盐商并不压库存,而是希望尽快销尽。
这就导致有些地方前脚有盐贩子跑过来,口口声声说是官盐,只要私盐一样的价格,人还在官府眼皮底下出售,大家都信了,难得有买得起的官盐。
结果这批人刚走,后脚又来了一批,得知前面的人只卖私盐价,骂了一句后当场便宜一文。
这盐比私盐还便宜,这谁能忍住,反正盐这东西又不会坏。
结果这批人走后,又跑来一批,还是卖官盐。
这下大家囤了够吃一两年盐了,哪里还买得下,结果盐贩一看,直接只要私盐的一半。
这谁能扛住?官盐只要私盐的一半价,从古至今都没这样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