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482)
看着两位兄长担忧的神色,叹气的刘盈笑了笑,道:“我没事,只是有点累。”
他顿了顿,道:“毕竟这里不是大汉,我身后没有阿父为我撑腰。”
解释了这么一句,刘盈没有多说,匆忙洗漱后就去睡觉了。
他不在乎会不会吵醒萧谨,直接往被窝里一钻,并把萧谨往旁边推攘。
萧谨也不会被刘盈吵醒,翻了个身,继续熟睡。
两人肩膀挨着肩膀,一觉到天明。
萧谨起床时,刘盈也会起床,不能贪睡。
冯敬再次回到楼兰都城,为楼兰贵族带去汉太子的命令。
刘盈不会去楼兰都城。他留在这一处小城池,等着楼兰贵族往往返返,仿佛是坐在自己都城里,等待西域小国朝拜的皇帝。
西域诸国陆续得到消息。无论这些小国是否心向大汉,都派出使臣前来拜见汉太子,以探虚实。
第179章 杀鸡儆猴震诸国
大月氏国王亲自来了。
他本以为汉太子会隐姓埋名, 一路风尘仆仆去大月氏国,再率领大月氏国的壮士敲打对大月氏国不利的小国。
谁知道,汉太子就带着几百汉卒,把楼兰国灭了。
楼兰国不弱啊!
地处西域到中原的商路咽喉, 拥有多处绿洲, 楼兰国若是弱小, 早就被其他西域国家吞并了。
连匈奴人都没能让楼兰完全归服, 汉太子怎么能就带着几百人, 把楼兰国灭了?
他甚至把楼兰国的王室屠戮一空, 另扶植了人当楼兰王。
就算匈奴把大月氏国打得全国迁徙, 也没能把大月氏王室全杀了啊!
与匈奴联系最紧密的车师国瑟瑟发抖。
西域商路并非只有楼兰这一条, 还有一条从中原翻越天山的路。
车师国就在中原翻越天山的关隘上。
匈奴早早掌控了车师国,与车师国多次联姻, 在车师国有军队驻扎。
在原本的时空中,自汉武帝起, 大汉和匈奴多次争夺车师国, 双方损失惨重,把车师国打得都迁了国, 大汉才勉强掌控了这一处关隘。
对汉军而言, 翻越天山比穿越沙漠的补给容易许多。车师国瑟瑟发抖,不断派人请求匈奴相助。
楼兰王室都死光了, 我车师王室还能好吗?
在车师国派出使臣的时候,刘盈也将刘敬派去了匈奴。
这次他没派蒯彻, 因为蒯彻太老了。刘盈怕蒯彻嘎在半路上。
这刘敬, 原本叫娄敬。自荐后得到了刘邦的看重,改了刘姓。刘盈此次出游,特意把刘敬要到了身边。
刘敬在后世主要的事迹, 在于他劝刘邦让鲁元公主和亲,搞得他好像是什么令人不齿的卑躬屈膝投降派似的。
事实当然不是。
太史公《史记》的史料都是从别人口中打听,一些故事不一定是真事,选用这个故事,有时候只是为了描写人物的性格服务。
劝鲁元公主和亲之事,只出现在刘敬的传记。后世多认为此事真假有待商议。因为根据考古发现,鲁元公主此时早已经成为赵王后。
刘邦刚刚攻打匈奴失利,异姓王本就蠢蠢欲动,张敖是少数对刘邦没有异心的异姓王,刘邦得多蠢才会去夺张敖之妻。
匈奴重要,赵国地处中原,靠近关中,对刘邦的皇位而言,比匈奴重要多了。
再者,吕后心狠手辣,竟没有报复刘敬一家,也不符合吕后的性格。
不过就算这是真的,刘敬出这主意,也不是卑躬屈膝。
他的原话是,陛下你送妾室、臣女、宗室女去和亲,就是给人送礼。你只有送你和皇后的女儿去和亲,才能让匈奴王迎为正妻,你的外孙才可能成为新的匈奴王。同时,你要往和亲队伍中多塞能言善辩的使臣,用言语教导匈奴王,诱使匈奴向大汉靠拢。联姻几代之后,匈奴王室都是皇帝的子孙,便不会与大汉为敌了。
这话后世有个明君也说过类似的话,那个明君是唐太宗。
不管这道理对不对,你刘敬还真不怕得罪皇后和未来的皇帝,什么都敢说啊。
他不仅敢说这个,还让刘邦把六国富户迁到关中。
在这个时代,这件事可比送什么皇后之女去匈奴和亲严重多了,那是定会时时刻刻预防被“游侠”刺杀的“大罪”。
可见,在刘敬脑子里,只要对大汉好的事,他是不在意得罪谁的。
至于后世人骂唐之后的主张和亲的大臣那些“让你女儿去你干不干”之类戳脊梁骨的话,对刘敬等汉臣是没意义的。
因为他们为解边疆之危,别说自己的妻女,就是自己死在草原上,他们都是前赴后继的。
他们支持和亲,可不是他们膝盖软,只是从纯粹的利益出发。
因此,从纯粹的利益出发,刘敬也是支持太子此番西行的。
帮太子欺骗皇帝的大臣中,就有他的名字。
刘盈找到刘敬商议后,刘敬就积极地为刘盈出谋划策,并怂恿刘盈找个借口把勋二代都带出去见识见识。
刘敬知道刘盈的本事,定能成功回到长安。至于那些勋二代们会死几个,刘敬不在意。只要有人能回来,大汉下一代重臣就有能镇守西域的重臣。
刘敬唯一没有料到的是,刘盈居然把太子妃带了出来。
不过这也无所谓,不影响计划。
杀光楼兰王室,也是刘敬出的主意。
以大汉现在运送后勤的能力,大汉是必定不能直接掌控西域的。但楼兰国这一处西域和中原的咽喉,大汉必定要插手。
可大汉现在连在楼兰国驻兵都难以支援后勤。